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0岁进重点中学,用4年时间读完8年的课程,14岁上大学,20岁戴博士帽——少年大学生这样“出炉”一个曾经上课就想睡觉的孩子,为什么现在舍不得下课了? 自认家有“神童”的家长四处打听:哪有超常班?请看北京、上海的超常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八中有一个特殊的班集体———超常教育实验班,通常称之为少儿班。少儿班于1985年组建,两年招收一次。少儿班的孩子入学年龄在10岁左右,文化水平相当于小学4年级或4年级以上。这些孩子在少儿班学习期间,将用4年的时间完成小学后两年和中学6年,共计8年的学业任务,参加高考,成为平均年龄14岁的少年大学生。无疑,这些孩子成了人们眼里的超常儿童。他们的确具有智力上的优势,但智力水平绝不是成才的惟一因素。那么,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八中的教育工作者们有些什么绝招呢?入学考试很特别八中少儿班每一届招生都会…  相似文献   

3.
龙戈 《师道》2002,(4):61-62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与个性的群体,一批10~14岁的孩子,以超常智力的名义,自1985年9月1日起在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的托举下,为中国教育界书写了极其亮丽的一笔——用4年的时间学完差不多八年的课程。在没有任何优惠待遇的情况下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结果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百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受广东顺德市机关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邀请,以心理咨询专家身份,与千名家长和教师交谈孩子的心理保育与教育问题,感受颇多。 在千人围坐的礼堂里,家长们踊跃参与孩子教养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家长拿起麦克风,当着数百家长的面指责自己的儿子:“他太自私了!他从不体贴我们父母,怎样帮助他克服自私?” “你的儿子几岁了?”我问他,因为我必  相似文献   

5.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家长的苦,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给自己超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深了不是,浅了也不。”日前,在北大资源大厦一间会议室中,一位家长满困惑地说。成功心理学专家方晓光当即反驳:“孩不是管出来的,家长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子,让孩子成为完成自己梦想的工具。孩子应该有己的人生。”他提醒所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的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而学习、生活经又与父辈截然不同,代沟使得孩子的许多事家长管了,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交流,而不是管教。”另一位母亲焦急地问道:“我孩子今年16岁了,干么事都没有耐性,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发现他的潜呢?”方晓光回答说,首先…  相似文献   

7.
陈钰 《教育导刊》2006,(3):55-55
当家长在外辛苦工作,劳累奔波了一天后回到自己为之付出努力的家时,却要面对孩子违反纪律的投诉,你会怎样?是大发怒火,抑或严厉批评呵斥?或是听之任之,来个“冷处理”?下面,先来听听两位家长的感言。家长一:不打不成器我曾热衷于这一传统而“高效”的方法。早晨,我的一巴掌能让只顾着玩的儿子乖乖吃饭;晚上,我的一巴掌又能让儿子乖乖地离开电视机上床睡觉。这种方法即时见效,让我深信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的内心越来越感到不安和焦虑——孩子开始说谎了,他说慌是因为怕挨我打,这让我很震惊。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管教育…  相似文献   

8.
五岁的儿子特调皮,我平时已经习惯了板着脸,以一副严肃的样子来教育他。 一天,看着电视里一位女歌手的演唱,儿子突然说:“妈妈,这个阿姨像我们的戴老师,很美。” “妈妈呢,妈妈美不美?”从来没有留意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儿子的话忽然让我萌生出这样的念头:从童言的折射中来认识自己。 “妈妈和戴老师,还有电视  相似文献   

9.
晓佳 《家长》2001,(Z1)
家长以牺牲自己的工作、休息时间来陪伴孩子复习,陪孩子预习,陪孩子做作业。姑且把这种现象叫做“三陪”吧。但是,“好心”的家长,很少去想这种“三陪”是帮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 过去,大户人家为了使孩子能专心学习,雇书童丫环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家庭教育组”来古城南京进行系列演讲咨询活动,我慕名拜访了该所副所长车宏生教授,和他谈起“家庭教育”这一热门话题。 记者:目前,许多家长在正常的幼儿园教育之外,利用节假日或其它休息时间,陪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如钢琴班、书法班、绘画班。时间一长,家长觉得累,孩子更是背上包袱。请  相似文献   

11.
漫画·时评     
陪孩子写作业关键要放平心态近日,武汉一名妈妈因急性心梗入院抢救,“心病”是由青春期儿子的教育问题引起的。这位妈妈的经历并非个例,南京一位妈妈前不久也因为陪孩子深夜写作业,被气到突发脑梗住院。辅导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已然是家长们心中的痛点、难点、泪点。  相似文献   

12.
《少年儿童研究》2010,(5):61-61
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儿子在商场看见一辆夏利轿车,小家伙立刻举着一枚一元的硬币,说要把车买回家。还有位妈妈说,当她问5岁的女儿“咱们花的钱是从哪来的”时,孩子很干脆地回答“是从取款机里取出来的”。孩子金钱观念如此淡薄,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家长对孩子的不良的金钱教育。  相似文献   

13.
婷婷:钟珂文同志长期从事少儿超常教育研究,发表和出版过许多超常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论著。今年本刊连载了他撰写的“少年大学生家庭教育”后,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询问有关智力教育等问题,为此我请来了钟珂文同志,他欣然执笔,以飨读者。安徽读者钱明华问:我从你的著作中知道许多少年大学生是通过画画得到超常发展的。所以,我想请一位学画家来辅导孩子学画,可是孩子不愿意,却只喜欢看电视,你说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父母陪读的现象。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以后,再忙着陪孩了学画、学琴、陪着孩子做功课、陪孩子参加校外辅导;考试期间,家长请假在家陪孩子,中考高考陪孩子去考场;当随着孩子的学问加深时,家长再请一位家庭教师,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住家学习父母如此一种“好学”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心甘情愿的陪读呢?这又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相似文献   

15.
生命第一课     
“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小孩儿是从哪里来的?”有关这类问题,大概每一个会说话的孩子都曾问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在澳大利亚的小学里,这种关于生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整整60年了。当孩子升入三年级时,家长就会接到一封来自“家庭生活服务中心”发来的通知书:欢迎您和您  相似文献   

16.
我遇到过这么一位家长。他的儿子放学不按时回家,和一群孩子爬到学校的大铁门上玩儿。这是很不安全的!于是我逐一找来了他们的父母,讲孩子行为的危险性。其中有一位家长居然惊喜地对我说:“老师,你说什么?我的孩子爬铁门?真的?他敢爬铁门了!真好,真好!”家长的反应让我一头雾水!也就是这位家长的儿子,读到高年级的时候竟然向他的语文教师提出:“我不写作文、不写日记行吗?我可以用图画来代替!”他的语文老师“慷慨”地答应了。后来,这孩子考上了美院。父亲的“另类”,让儿子也很有个性!父亲希望儿子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许爬铁门是孩子…  相似文献   

17.
周梅 《上海教育》2013,(25):80-80
2013年初,上海市教委开始在黄浦区、金山区的小学一、二年级进行等第制评价试点,金山小学是其中一所试点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和进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八个“第一”入手,将试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快乐而无压力的起点才能让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第一次家长学校课程。从家长拿到我校录取通知书起,我们的家长学校就启动了新生家长教育课程。在新生家长会上,我们为家长提供的课程有“怎样度过关键的两个月准备期”“一年级学生家长须知”“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心理干预”“好习惯奠定人生好基础”“误区——历届一年级孩子与家长所犯之错”等,这些课程让家长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一天,我到一所学校听课,正赶上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一位家长从老师那里拿了一份招生简章,顺手递给身边的儿子,说:“自己看吧。”那个六岁的小家伙拿起简章一板一眼地读起来,居然一字不错。我好奇地与这位家长攀谈起来。家长告诉我,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在家里把孩子所有能够看得到的东西,都贴上名字,写上“桌子”“椅子”“冰箱”之类,时间久了,虽然没有刻意教孩子认字,但孩子已经自己认识了很多字。在感叹这位家长匠心独运的教育方法之时,我想:教育是讲环境的,营造这环境的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语文课堂也是如此。教师的每一句话,学…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将来是一个全能人才,既学习好,又身兼各种特长。因此,宝宝一出生就被周围的亲人实施于各种“早期教育方案”的培养之中。孩子稍大一些就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星期六、星期天家长陪孩子赶场一样刚走出这个特长班,又走进那个培训班。搞得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  相似文献   

20.
章乐 《生活教育》2008,(12):63-63
"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我(班)的孩子却不珍惜学习的机会?为什么我(班)的孩子一点学习兴趣也没有?为什么我(班)的孩子就是贪玩,从来不自觉?我们的家长、老师经常这样抱怨。在抱怨之余.很多家长和老师又会用自己小时候珍惜学习机会、有学习的兴趣.自觉学习的经历来教育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