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佚名 《小读者》2012,(5):45-47
每一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绕不开"惩罚"这个词儿。成长滋味酸甜苦辣,若说赏识教育带给我们的是心头蜜糖,惩罚教育带给我们的,便是苦口黄连了。我们今天的话题也围绕惩罚而展开:罚还是不罚?是老师凶猛还是学生凶猛?  相似文献   

2.
<正>每个新学年新生入校,如果你是一位接新生的老师,面对几十张甚至上百张陌生的面孔,要准确地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你需要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3.
李希贵 《师道》2007,(5):48-48
泰德·莱戈教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专门研究尽快熟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 他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一门艺术而且值得为之付出努力,即使你同时教着几个班级。反复调查表明,学生欣赏那些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的老师,而不是那些把他们看作一个群体的老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临近春节,最近连续收到学生们从天南地北发来的祝福短信,看着昔日孩子们温馨的祝福语,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十五年寒窗,自己的授业恩师已记不清有多少位了,每每回忆起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5.
周莲红 《中学教育》2004,(11):39-39
前不久,我和老公到市中心商场逛超市,在超市里,忽听到身后有人喊道:“周老师,你们好!”我们转过身来,只见一对青年男女面带笑容站在我们面前,就见其中的女孩带着调皮的口吻问道:“周老师,你猜我是谁?”“你不是有名的‘徐顽皮’吗?”我的脑海在飞速地扫描着她,“毕业已有12年了吧!”我洋洋得意地说道。她本想考一考我,没想到我马上就说出了她的名字。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师居然还记得她的名字,确实让她激动了好一阵子。  相似文献   

6.
陈枫 《福建教育》2005,(9A):40-41
四年前,第一次听到“数学日记”这个新名词时,我感觉特别新鲜和好奇,数学科也写日记?什么是数学日记,该写些什么呢?因为不想限制学生的想法,也因为我对数学日记的陌生,第一次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时,我没有提出任何的要求,也未做任何的说明。开始时,学生的日记中大多是和妈妈上超市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就像一本家庭流水账;或是数学课上了什么内容,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布置了什么作业,好比一篇简单空洞的课堂笔录。  相似文献   

7.
李纪镜 《辅导员》2012,(Z1):32-34
近读明代吴应箕编撰的《读书止观录》,着实看到不少读书故事,颇富辩证对立之趣,对我们来说,亦颇有启迪。苦与乐宋太宗每天读《御览》三卷,宋琪认为皇帝这样做太辛苦了,太宗却说:"开卷有益,不为劳。"读书固然需要时间和体力的付出,但在付出体力、精力的同时,我们获得知识的回报,获得精神的滋养,从心理上说,因为醉心于书而将寂寞、空虚摒之于身外,何劳之有?历史上以读书为乐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葛洪家贫,又屡遭火,典籍烧尽,于是"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借  相似文献   

8.
去年春节,我教过的916班学生聚会,任过他们历史教师的我是应邀之列。学生们一见我就七嘴八舌地告诉我说:“肖老师,你知道吗?你上的历史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带我们参观博物馆!”“还有上课时让我们表演历史剧!”“还有在历史课上举办辩论赛!”……  相似文献   

9.
曾经听一位书法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开始告别毛笔书法了!。”而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我也同样感到尴尬:那些喝着牛奶、吃着肯德基长大的一代对祖国的传统艺术近乎是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 《师道》2013,(9):54-55
已经监考过多场大大小小的考试了,我未做过任何的统计,但每每监考之际的点点滴滴往往留下很多有趣片段,有时我在回味时刻兴致盎然,情之所至,想一吐为快,于是乎,得此小文一篇。条形码一次联考的开考前,我和同事领完试卷就直奔考场,一到教室就例行公事开始点数试卷,清点答题纸,过目条形码……当历史学科的答题纸呈现在我的眼前时,一张十一场的某某学生的条形码一脸无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呼吁不绝于耳,各级政府甚至多次就减负发文。众所周知。过量、单一的操练型课后作业是学业负担的重要源头。改革学生作业由此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焦点问题。事实上,自课后作业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出现以来,国内外围绕作业形式、作业量、作业功能等的争论也一直如影随形。今天,是否需要作业本身已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时候该做多少作业?什么样作业才是好作业?争论仍未能达成共识。了解英美国等国有关中小学作业的历史与现状.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学校教育中作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为破解作业问题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华德阳 《教学随笔》2009,(10):17-17
走在大街上、乘公交车或上网聊天时,不时会有一两个学生迎上来,说:“老师,您好!”这时便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犹如老农付出汗水后收获之时的喜悦,有时还会伴有一种小小的自豪感呢!  相似文献   

13.
朱连清 《今日教育》2009,(11):38-40
年前,新接手一班,望着眼前那些朝气蓬勃的孩子,甚喜!课余与孩子们闲聊:"你们平时喜欢读什么书呀?""老师,我喜欢看漫画《乌龙院》《阿衰》!""老师,平时妈妈总让读一些作文书!""老师,平时我喜欢上网、看电视,很少读课外书!"望着眼前的这群阅读小"贫民",我不由地思忖:我得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干些事儿了……  相似文献   

14.
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场景:上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前后桌的学生都满怀期待地举手。老师用手一指,坐在前面的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正待开口,不料,老师示意已站起来的同学坐下,并补充道,是后面那个同学。全班学生有时会一片嘘声,最先站起来的那位同学满脸羞愧,于是,学生们的举手就显得热情大减。我往往会与上课老师交流这方面的细节,他们一般说,用手一指比较方便。其实细细想来,有两种原因:其一是颐指气使、指手划脚习惯使然,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其“师道尊严”;其二是对学生不熟悉,甚至一个班级一学期或一学年下来都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说到底,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真切的关注,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或者干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相似文献   

15.
弘一法师到学生丰子恺家作客,丰子恺搬出一张旧藤椅请老师坐。弘一法师并不急于坐下,而是先把藤椅轻轻摇晃了几下,然后才缓缓入座。  相似文献   

16.
梦想,就是你从小到大总会谈起,却很少好好想想的那个东西。 第一次仔细考虑梦想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作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写自己的梦想,却又在黑板上写下"老师"、"警察"、"医生"、"司机"、"厨师"、"清洁工"等一串词语,  相似文献   

17.
一 弘一法师到学生丰子恺家做客,丰子恺搬出一张旧藤椅请老师坐。弘一法师并不急于坐下,而是先把藤椅轻轻摇晃了几下,然后才缓缓入座。  相似文献   

18.
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作文资源的生成场所。教室里发生的一些琐事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真实素材,抓住这些及时的信息,有效利用,往往会给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以前我班有一个学生经常不写作业,而且老爱和同学打架,我严肃地批评他后,他收敛了一段时间。可是不久他又故态复萌,我决定叫他家长来。可是,他家长却迟迟未到校,看着学生惶恐的神情,我的心一软,就没有再追究此事。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由于所带的班级太多,也许是由于每个班里的学生太多,也许是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太大而无暇顾及这件事,也许是由于这只不过是日常教学中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的原因吧,教师行色匆匆地走上课堂常常都要带上班级点名册。没有了班级点名册。老师进了课堂就像瞎子打拳,找不到目标。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幕,面对纷纷举手急切需要回答问题的学生,此时此刻的老师们显得十分尴尬,他们却要用去好长好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