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印度心灵导师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的代表作之一。克里希那穆提生于1895年,13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被“通神学会”认为是“世界导师”再临(东方的“弥勒下生”),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一直教人要敢于突破权威和传统的束缚,去观察世界,观察自己,去追求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教育私语     
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三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四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72006年5月号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五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六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让心泉自然地流淌。七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冀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一在这里,准有耐心和细心,准就能取得成功。”那么,怎样去触及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师生之间真诚沟通呢?我尝试采用“笔谈”这一沟通渠道,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约会”。  相似文献   

4.
袁璐 《考试周刊》2023,(43):47-50
近三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小说命题呈现出“去套路化”“去标签化”“去浅表化”的特点,模式化训练已经满足不了小说阅读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2020年中考小说阅读的复习备考应回归小说本位,以走进人物心灵的方式引导进行阅读,真正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理解力。  相似文献   

5.
李新增 《山东教育》2005,(16):35-35
一、自主探究——实现与心灵的“对话” 自主探究,就是学生通过与心灵的“对话”,发掘潜能,激发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感悟语言文字蕴藏的内涵,获得心灵的舒展,从而构建心情舒畅的“对话”环境。这样,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从而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去读、去思、去悟,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实施自主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善于以“情”促学。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先要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入手,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可通过师生谈心等方式进行.谈心要注意用心灵去感应心灵、用心灵去赢得心灵,要讲究方法与艺术。比如.与那些在学习上没有兴趣的“学困生”、“心困生”谈心时.一般不要先去谈及他们的学习.不要先触其“痛处”.而要先关心他们学习以外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宁夏教育》2009,(4):F0004-F0004
宁夏爱德阳光心智成长研究所是由宁夏中加合作爱德·阳光外国语学校投资创办的,它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我们在近五年的教学中发现,旧的教育方式需要改革,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与学员一起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才能让学员在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同时,去爱上英语和有信心的快乐成长。我们将利用假期开设“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提高注意力”“教师心灵成长颠峰训练”“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青少年心灵成长特训营”等,来促进学员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高效的思品课堂教学要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习走进学生生活,提供充分、自主活动空间让学生用"脑"去学习,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验,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去感悟,去理解。使其想动、会动、乐动,做到心与心的交融,情与知的碰撞,撞击出灵感与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让他们能够在讲演中在作文中酣畅淋漓地倾泄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能够在沐浴世界上所有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胆略与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培养”,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民主教学的氛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相似文献   

10.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必须要有一颗爱心,用心灵去感受,用爱去呵护,用爱去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阅读者用心灵与作者(文本)进行富有诗意的一种个性化的对话过程。所谓“用心灵”是说阅读是一种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需用阅读者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创造。阅读是吸收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种心灵表达。只有用心灵去阅读,才能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才能读出文章  相似文献   

12.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善于以“情’促学。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先要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入手。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可通过师生谈心等方式进行,谈心要注意用心灵去感应心灵、用心灵去赢得心灵,要讲究方法与艺术。比如,与那些在学习上没有兴趣的“学困生”、“心  相似文献   

13.
高伟 《现代企业教育》2011,(18):212-213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文必须“出情”。作为语文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人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倾吐人生,用自己的真情去抒写人生,让学生在“真情”的天空尽情翱翔。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反思?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反思"的概念非常接近儒家的"内省",指通过心灵的反观和内求,实现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认识、批判和超越,提升个体心灵的境界。西方教育家杜威把“反思”定义为: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地、严肃地、持久不断地深思。”  相似文献   

15.
柳斌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教师只有通过真诚的情感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更好地爱生活、爱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怎样通过情感去促进班级管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6.
一、用诚挚的心灵去呼唤学生的心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就该用诚挚的心去唤醒学生。  相似文献   

17.
李晨 《林区教学》2009,(1):42-43
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心灵去感受社会,从而去融入社会。1)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2)在教学方式上引入生活化;3)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4)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8.
蒋军利 《新课程研究》2010,(5):189-189,135
去年九月,秋高气爽,笔者与83个刚从幼儿园"断奶"的小不点儿相聚,组成了一个新的大集体——一年级二班。已从教十年的我开始用自己满腔的爱和热情去撞击那一颗颗稚嫩的心灵,于是,便拉开了带他们一起成长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用心灵去倾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0.
王春英 《学子》2012,(12):22-22
一、微笑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曾听一位名师说过:"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老师千万不要居高临下地看学生,如果这样,无形之中就在学生面前设置了一条无法进入学生心灵的"沟壑"。不进入学生心灵,学生又怎么与你零距离沟通?久而久之,你与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酷似“阶级的对立”,即使你的课堂没人敢随便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