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2.
逛街的一项“益处”就是可以看到一些自以为前卫叛逆与众不同走在潮流前列而自称“新新人类”的人,逛咖啡屋鲜花店歌舞厅之类浪漫里藏刀的地方更甚──就我而言。 我不知“新新人类”原意为何,大约同“作秀”一样是源于香港的舶来词,在逐渐流传中变了味儿,似乎言行怪一些样子坏一些就成了“新新人类”。 一对头发枯黄服饰怪异的“新新人类”从咖啡屋走出,我早已见怪不怪。头发是不能落伍的,于是“新新人类”们纷纷易黑为黄或棕。枯黄的头发配上一张因各种原因而苍白的脸,乍一看,还以为是哪里来的难民把头发里的营养和水分拧拧吃喝了…  相似文献   

3.
2005记事本     
1997年,歌手艾敬唱了首歌叫“我的1997”。那一年,香港回归是全国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了,现在既然要跟大家分享“我的2005”,那就聊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些事情吧。  相似文献   

4.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5.
去年到滇西采访,一个风景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组织过多次笔会,一般来讲,作家写出的游记各有各的独特之处,而记者写的游记就大同小异,多是风景区提供的那些材料。   作为文艺编辑,这个问题早就碰到过。有一些记者由于职业习惯,总爱把“自己”隐藏在冷静的事实中,甚至通篇是用第三人称在那里叙述。这样的游记客观是客观了,然而只能是一些干巴巴的死材料,千篇一律是必然的。   游记要写好,一落笔就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但要用第一人称,而且“我”是景中的我,景是我心中的景。用一句流行的话讲,只有勿忘“我”,才能写出…  相似文献   

6.
或许是职业的关系,主持人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报纸杂志总是不断地有我的消息,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的文章,大多和我本人和事实有些距离,如果说要研究和探讨我的主持风格、我觉得首要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个人的本质和我主持的本质很相像,文若其人,风格即人。一、我和“综艺大观”1.初识“综艺大观”我掉进了冰窟窿“综艺大观”,我起步的地方。虽然在此之前我在中央电视台已主持过“人与人”,但广大观众记住我、熟悉我,还应该从第18期综艺大规算起。我是28岁半进入中央电视台的。28岁,对女人来说已不再年轻,并且我也从未…  相似文献   

7.
我不理解这样的“概不退稿”杨润近些年,全国大多数报刊实行了“概不退稿”的“政策”。我是个爱耍点小聪明的人,总以为天下没有感动不了的上帝,就在寄长一些的稿子时附上足够的邮票,并注明“如不能刊用,烦请退回”的字样。然而这一招并不灵。我又想寄退稿还需信封,...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9,(3):8-8
2009年第1期《中国报业》刊载斯蒂夫·奥汀文章,文章是给美国报业学会在弗吉尼亚州莱斯顿市召开“报业危机峰会”的50名报业老总提的建议。他说,“作为报社中职位较低的非管理层人员,我愿意提出一些我的建议来。我和一些新媒体领域中成果卓著的专家们,一直在为寻求报业振兴之道而出谋划策。老总们也许可以通过这些建议至少发现一部分解决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我为一家杂志写了篇议论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章,发表以后颇得一些人的认同。没有想到这位主持人会到这家杂志社说,“有些文章”是“从求异思维出发写出的一些报道和评论,充斥不实之词乃至人身攻击”,而且给她带来了“痛苦”。“带来伤害”、“精神难以承受”。我并不想就其言之“能指”、“所指”作具体的辩白,我想以此为发端谈谈媒介人物与媒介批评的问题。现在的媒介批评大致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精英化理论层面,一是大众化通俗层面(或曰“群言式”批评)。有时被批评一方处于特殊的中心地位,有深度的理论批评虽有真知灼见,却往…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倡导的精神和作风,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可目前在党内,特别在一些基层干部间,一些人总是用“以虚掩实”的手段来虚报工作成绩,编造一些假数字,好捞其“政绩”,蒙骗上级,保其“乌纱”。对此,一些正直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厌恶。社会上这股歪风邪气,在新闻界也有所反映。作为百姓的代言人和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该如何采写新闻,脚踏实地地反映群众呼声、群众意见?我的回答是———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不能丢,绝不能随波逐流放任自由地写文章,应该坚持求实之风,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丁是丁,卯是…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成才》1996年第8期刊登的《军中名士李炳彦》一文中,提到了李炳彦编辑扶持帮助我的一些事情C该文发表后,有些同志关心当时的细节,问我能否补充写一写。我说细节当然有,譬如我当战士时,李炳彦编辑曾多次写信鼓励我、帮助我,这件“小事”就是使我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讲“细节”不能离开说“背景”。80年代的整整10年,是《解放军报》“学军事”(以后改为“军事论坛”)副刊的“火红的年代”。主要是在曾光军、李炳彦等老编辑的具体经营下,这个副刊办得充满生气,几乎篇篇文章都跃动着时代激情,洋溢着探索精神,吸引、感…  相似文献   

12.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13.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7,(3)
笔俗而叙事著文/赵德铭近几年,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杂文稿子,因自己是初学写杂文稿,尚不大入门,所以与那些杂文高手相比起来,自己那些所谓“作品”,只能算作“小学生作文”。但为了与诸多文友交流,我在此谈谈自己是如何学写杂文稿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  相似文献   

15.
袁明 《新闻前哨》2007,(1):65-65
杂志是“杂”一些好,还是“专”一些好?我认为,既然是杂志,那就是要杂,杂志要有杂的特色。杂志要杂,但不是无章,而是杂中有理,杂中有序,所以要有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我入伍不久,新兵一下连就“钻”进业余写作的天地,还参加了第七届军报新闻函授。虽然努力,可至今未见成效,一篇稿件也没见报。于是,一些战友劝我:“别瞎折腾了,在基层连队摘报道还能成什么‘气候’?”我不知道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帮我一把。87060部队甘崇堂甘崇堂同志: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的不在于他在何处干什么,而在于他怎么干。俗话说:“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从这个角度看,决不能把在基层搞报道说成“瞎折腾”、“成不了‘气候”’。当然,不能否认,在连队搞报道是很艰难的。一是接触范围小,一个连…  相似文献   

17.
讲究人     
对于“讲究”这个词,我一直不甚明白,它确切的是指什么意思。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够哥们,讲意气”还是“铺张奢华”?是严肃呆板的按传统行事还是处在时尚前沿的小资行为?或许,这都有一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这些天,好心的同事和朋友们常在我耳边议论说:“老杨啊,你这辈子没有枉活着。就您活得美满自在了,我们羡慕得都有点嫉妒了。”问其根由,无非是说有这些情况:当上了一名新闻单位高级记者和洛宁人大报总编辑;儿成女就都有了自己一份好职业;在事业上也有一些成就。然而,也有一些好心的朋友们另有所见,认为我在事业上的执著不足为惊,不足为慕,不屑一顾,还认为我“傻子”、“大头”、“无意思”。再问起根由,无非是我在人生历史上抛弃了另一谋生的机会。早在1969□杨德年大学毕业时,没有让组织上将自己分配到时任云南省正厅级…  相似文献   

19.
予民毫无顾忌地将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命名为《书生气》,并在付梓之前送来清样,嘱我为序。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都爱读书,对于书生的优长劣短,有共同的感受。他既然给了我这么一个发言的机会,我也就不避“佛头着粪”之嫌,写出如下一些文字,与予民及喜欢予民作品的读者交流。予民曾长期主持《中学生阅读》杂志的“杂文精品档案”专栏;为便于阅读理解,时常邀我评点其中的一些作品,以期在学生中起一点儿提示和推介作用。去年夏天,他携来谷长春先生的《“书生气”辨》一文,要求仍然是不走诸如“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作品评…  相似文献   

20.
清点笔墨,寒碜、惶恐甚于喜悦。“作品”好歹摆在这里了,我还能说点什么呢?但我实在是想借“后记”之机,说说在这本集子(《巍巍青山护长城》——编注)中没能出现、而在我的新闻工作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