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影  肖池伟  李鹏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5,37(10):1891-1901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和CGE等方法,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78-2013年省域层面粮食产量和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经济重心、粮食集中度、经济集中度和粮-经耦合系数,并对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粮-经”关系)及其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1978年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主产区几何重心的西南侧;主产区粮食重心总体向东北移动,移动幅度较大且不稳定,经济重心总体向主产区西南方向移动,移动缓慢且稳定;1978年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17个纬度,2013年经济重心位于粮食重心的西南方,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51个纬度,粮-经重心南北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②1978年主产区粮-经关系表现出弱协调性,主产区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粮食生产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粮食集聚的逆经济性开始显现;2013年主产区粮-经关系以粮食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为主要特征,粮食集聚表现出明显的逆经济性;1978-2013年,主产区粮食与经济相互协调的省域单元个数减少,粮食-经济一致性系数差值明显增加。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生产水平不一致程度呈增强趋势,粮食-经济二者空间不匹配,加剧“产粮大区、经济贫困”的恶性局面。  相似文献   

2.
李恒  杜德斌  肖刚 《软科学》2016,(4):8-12
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我国31个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和经济重心坐标。输出重心点空间变化图,阐述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与经济重心的比较,揭示科技创新重心移动与经济重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重心落在河南省南部,不断向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偏移;科技创新重心不断贴近经济重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科技资源禀赋、配置效率和创新环境的差异演变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王介勇  刘彦随 《资源科学》2009,31(7):1188-1194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2006-2012年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2006-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基于县域尺度,采用重心模型和重心移动距离模型,对近7年来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不同空间尺度下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不同特征.国家层面上,我国土地整治项目总量呈先增后减,项目类型以土地开发类为主;区域层面上,项目集中分布在华东、华中地区,而东北、华北地区分布较少;省级层面上,项目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东北部,而川西地区分布较少;②就单一项目类型而言,总体趋势呈土地开发类份额占优且波动明显、复垦类其次,而整理类项目份额最低;③不同类型的整治项目重心移动路径具有显著差异.开发类项目重心移动路径偏向于西南方,重心点主要坐落在湖南、湖北两省境内,其空间分布的整体均衡程度较差;整理类项目重心点基本上全向东偏,其重心移动路径主要偏向于西北、西南方向,其项目空间分布的整体均衡性有所改善;复垦类项目重心转移路径变化特征不明显,重心点基本上都局限于安徽省境内,其重心的集聚程度较高,其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和CGE等方法,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78-2013年省域层面粮食产量和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经济重心、粮食集中度、经济集中度和粮-经耦合系数,并对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粮-经"关系)及其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78年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主产区几何重心的西南侧;主产区粮食重心总体向东北移动,移动幅度较大且不稳定,经济重心总体向主产区西南方向移动,移动缓慢且稳定;1978年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17个纬度,2013年经济重心位于粮食重心的西南方,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51个纬度,粮-经重心南北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21978年主产区粮-经关系表现出弱协调性,主产区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粮食生产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粮食集聚的逆经济性开始显现;2013年主产区粮-经关系以粮食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为主要特征,粮食集聚表现出明显的逆经济性;1978-2013年,主产区粮食与经济相互协调的省域单元个数减少,粮食-经济一致性系数差值明显增加。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生产水平不一致程度呈增强趋势,粮食-经济二者空间不匹配,加剧"产粮大区、经济贫困"的恶性局面。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驱动主体,创新效率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时空演变过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2001-2017年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测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利用重心模型、重心移动距离模型、重心耦合态势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创新效率时空演变过程及与经济重心的关系及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创新效率重心朝东南方向移动,经济重心朝西南方向移动;创新效率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重叠度高,变动一致性高;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整体协调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7.
根据重心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广东省1979年以来经济中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并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广东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79—2007年广东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迁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心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广东省1979年以来经济中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并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广东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宋睿奇 《金秋科苑》2010,(16):277-277,273
明代之前,中国历朝的防务重心都在北方。明朝建立之初,为剿灭东南沿海的反对势力,防务重心南移。明朝中后期,随着日本战国时代的开始,东南沿海倭乱加剧,明政府更加强了在东南沿海的防务力量。倭寇的侵犯成为防务重心南移的直接原因,而究其本质则是明代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和对外贸易的重心地区。  相似文献   

10.
宋睿奇 《今日科苑》2010,(16):277-277,273
明代之前,中国历朝的防务重心都在北方。明朝建立之初,为剿灭东南沿海的反对势力,防务重心南移。明朝中后期,随着日本战国时代的开始,东南沿海倭乱加剧,明政府更加强了在东南沿海的防务力量。倭寇的侵犯成为防务重心南移的直接原因,而究其本质则是明代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和对外贸易的重心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吸引力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春燕  白凯. 《资源科学》2011,33(5):905-911
本文以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入境旅游者在中国大陆各省的流向为研究内容,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和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分析检验了中国大陆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大致呈逐年增强趋势,但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则呈减弱趋势;②在空间上,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随着年份的增加,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差距逐步减小。文后就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在今后研究实践中应关注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4—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别测度及评价二者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二者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数字经济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较低;(2)经济圈的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显示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增强;(3)经济圈各城市的二者耦合协调程度不同,各城市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一,形成不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更完整地刻画中国大陆地区科学重心的时空演化格局,将地理学、统计学和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应用于我国科技论文的研究,从空间角度定量研究我国科学产出的时空演化路径和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均衡发展的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英东 《预测》2006,25(3):7-11
西部首位性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和明显的聚集效应,对省内乃至整个西部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西部地区实现城市化,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以发展首位性城市为枢纽的西部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西部开发的效益,避免经济开发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和破坏。提高首位性城市的经济自由度和市场开放程度,增强首位性城市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对实现西部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开发创建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现实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宇  于潇 《中国软科学》2007,(12):112-122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发,适时做出了关于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区域价值,科学确定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推进方向,具体廓清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面临问题,才能正确地为加速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进行对策创意。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创建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沿着重点开发方向,逐步打造成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引擎,发挥出联动效应,承担起区域使命。  相似文献   

16.
重庆与京津沪经济实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西部转移的中转站,但重庆的城市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文章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分析了1997至2004年中国各直辖市的经济实力状况,探讨了重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出现,如何配合新一轮经济增长努力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对新一轮经济增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机遇背景进行初步的分析;继之考察和分析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以及增强西部开发对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