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问》结篇中“吴光争国,久余是胜”四旬,旧说皆以为吴王闯庐破郢胜楚事,然其与上下文颇有抵牾难通之处,此因误解“久余是胜”所致。本文以春秋末年楚国白公胜之乱作解,参证旧籍,释“久”为“疚”之假借,“胜”为白公胜,子文为楚惠王。是以疑滞冰释,文通理顺.连及最后一问之义亦豁然而解。  相似文献   

2.
《采薇》末章历来备受称道。文章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奇文共欣赏”之目的和“疑义相与析”之精神,从情和景的关系、句式、修辞、语言运用等四个方面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妙略加鉴赏并稍加探讨,并借此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山海经》并非“解《天问》而作”,并进而论及屈原《天问》的天地观、古代中国人的天地观、《山海经》时代的天地观,并指出中国先民对“地球是圆的”的认识早于哥伦布近2000年。  相似文献   

4.
吉家林 《现代语文》2007,(12):17-19
屈原《天问》是一首千古奇诗,注家对《天问》篇末诗句之意的歧解甚多,通常认为"能流厥严"的是吴王阖庐,"忠名弥彰"的是楚成王熊恽。我的新解是,"能流厥严"和"忠名弥彰"者均系楚勋子文。  相似文献   

5.
《楚辞·天问》有关商末周初史事的记载,在楚辞学界仍存有歧义。通过对新出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天问》反映了商末周初的基本史实:文王被封西伯,"号衰"以行九邦;商纣俎醢梅伯以与文王等诸侯盟誓,巩固自身统治;周人迁岐社社主为军社,开始征商历程;周公"不嘉"武王对殷纣的猛力射杀,在他制礼作乐时取消了以人为牲的习俗。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研读有关楚辞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天问"乃屈子借天之名义发问,旧说不得其旨;"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乃屈子假众人之言以发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屈子问鲧的尸体被禁遏于羽山,为何三年而不腐败,非谓鲧被刑杀也;"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中"营"字乃惑义,非"经营"、"营造"义;"简狄在台,帝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盖问帝喾与简狄行性事于九成之台。  相似文献   

7.
宋元明时期,<天问>研究在学术思潮嬗变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转向宋代的义理之学.元明承宋,缺乏创新,是宋代<天问>研究的继续和回响.通过对洪兴祖、朱熹二人<天问>研究的分析比较,浅谈宋元明三代<天问>研究概况,对认识<天问>研究的变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天问》研究著述不仅在数量上远逾前代,而且在质量上亦丝毫不逊于前贤.造成是期独立的《天问》研究郁勃而起的缘由:一是儒学式微与思想解放使得人们对《天问》的固有认知发生了极大的改观;二是《天问》自身包蕴广博的天然优势,使得是期诸多学科的研究不得不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三是是期学人颇有以才学自许者,而向来有"最难解者"之谓的《天问》无疑为其提供了展现才学的绝佳阵地.当然,是期《天问》研究的学者群体性格对其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此时期《天问》研究以考据为主及将考据融贯于词章、义理之中者占80 %以上;研究视阈亦颇为广阔;而且表现出相互勾连,彼此凝合的交融迹象.  相似文献   

9.
清代林云铭云:“一部《楚辞》最难解,莫如《天问》一篇”。《天问》之奇,复有柳宗示《天对》,耗费历代学几多心血,楚辞研究史,有《楚辞》作七百种,其中《天问》专二十五种,专题探求,庶成专学。然歧义纷纭,至今莫辨,本择其十二种,“解题”评说,以作诠释之助。  相似文献   

10.
11.
《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天问》通过对宇宙自然的质疑,对历史传说的质疑,表现出屈原唯物求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天问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基于疑古思潮的盛行,《天问》历史学研究展露出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新史学研究也助推了民国《天问》神话、民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民国《天问》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阈、研究精神等方面对后世形成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卞之琳《断章》的解释多种多样,这些解释有相成之美,无相克之弊,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值得称道的艺术空间。从“当代”角度切入,《断章》可谓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客梗概。  相似文献   

16.
《天问》文本在释读上有诸多歧义及无法通顺之处,学者往往以"异文"、"错简"处理,动辄将整篇文章顺序打乱重新排列,以此来迎合书面文学下的思维逻辑。通过对争论较大的章句重新释读,将隐晦的含义逐一厘清后可以发现,《天问》文本具有清晰、完整的创世神话结构特征,从而表明《天问》是一部固化为书面文本的口头传统文献,这对重新认识《天问》的文体生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尧,舜、禹禅让说自古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史实,有人认为是篡夺战,而在历史上主禅让者占优势.笔者另辟蹊径,从屈原在<天问>中对启的问辞管窥禅让说,从有悖于儒家正统的角度切入,结合历史典籍再度梳理,最后得出儒家津津乐道的禅让说,实质是尔虞我诈的篡夺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非情节性、片断性和多义性等显著特点,因而不同典籍中的神话材料可相互补正之处甚多。作为我国上古神话材料总汇的《山海经》,其中有诸多的神话材料可补楚辞神话之缺、释楚辞神话之义,甚至可以之探究楚辞神话之原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山海经》中神话材料来釐清《楚辞.天问》诸多问题的解答,纠正前人对楚辞的种种错误解释,从而促进对楚辞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历来认为屈原的《天问》创作,缘起于在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见到的壁画,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非也。神圣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是不允许任何人涂鸦的。屈原在朝任三闾大夫,这一职务为他日后流放江南民间担任丧葬仪典中的"大宾"提供了方便,而丧葬仪典中的"对花"的对花词,给《天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流放江南,不得归郢,忧愁愤懑郁积于胸,如借整理《九歌》以寄"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一样,将历年收集到的对花词整理成《天问》,以泄心中的忧愁愤懑。  相似文献   

20.
同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相比,《天问》是充满理性的。《天问》的学性不强,但是它对后世学产生影响却并不小。受《天问》以问谋篇的形式的影响,后世产生了一批模拟《天问》的作品,并出现了“问对”这种新的体和“天问体”诗歌。同时,《天问》也对后世诗歌和个别言小说在内容上产生过影响,并刺激了后世诗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