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诗序》"四始"解——善阁读《诗》记(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始”是毛公总结出的作诗的最高要求,也就是要求诗人把诗歌创作和国家的命运、王道的兴废结合起来。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四始”无关。  相似文献   

2.
“四始”是传统诗经学的重要概念,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四始”论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四始”论的渊源和根本依据当于周代礼典用诗和先秦儒家《诗》学中求索.从周代重要礼仪用诗所寄寓的政治内涵,到先秦儒家通过论述这些诗篇所阐发的政治思想,再到汉代经学以“四始”总结提升这些诗篇的政治义理,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史记》“四始”论作为汉代诗经学的纲领性理论,是对周代仪式乐歌政治用意和先秦儒家政教诗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小姑始扶床”。教材注“始扶床”为“刚能挟着床走.”并凭此认为:“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四句“有语病”.理由是“因为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按课文注解,兰芝初来焦家,小姑才是一个一两岁的蹦学走路的稚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扶床”不是“刚能扶着床走”,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品》四误是历史的必然,坚持唯物辩证法,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诗品》评李陵为汉初五言之始,而排斥苏武。枚乘《杂诗》为汉初五言的真正起点,而非苏、李之制。枚乘、蔡邕五言八首俱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没枚乘、蔡邕名氏。“疑古”和“拟古”是六朝共生的文化形态。陆机“拟古”十二首,有八首为枚乘、蔡邕五言,统称为“古”,为《文选.古诗十九首》没作者名氏开创了不良先例。蔡邕、文姬父女在史咏领域为构建长城文化之始。中国的现代派妄批长城,是一大社会公害。谢灵运生旬日而“谢玄亡”,应是“谢玄稚子亡”。释宝月窃柴廓《行路难》诗,柴廓子欲讼此事,释宝月厚赂止之。《诗品》题柴廓诗为释宝月作,是历史的错位。  相似文献   

5.
一、直接入题 课件出示:《长城》四读。师请学生说说“四读”应该读什么。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诗话二则》是学生课内自读课文。如何使学生读懂课文并有所得,教师的备课和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就词语理解、自渎提示、练习三个方面谈些粗浅的意见。 一、词语理解的方法 1.联系比较。课文中有三个“始”字,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比较,得到正确的理解。“始”为副词,多用于谓语之前。课文中的“始”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如“始欲着‘推’字”中的“始”字(见《推敲》),可解释为“开始”。与这个“始”字意义相近的有“初”字(义为“起初”),著《诗词改字》者洪迈就用了“初云”、“初曰”。另一种是表示后面的事情乃紧接着前面的事情而发生的,如“始定为‘绿”和“至‘用’字始定”中的“始”字(见《诗词改字》),可解释为“才”。 2.适用已有知识。课文中“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中的“时时”,系副词,常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课文中“留连论诗”中的“留连”,系形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精彩的诗篇之一,对它的理解也同样要“知”、“论世”。本文从新的角度,对《孔雀东南飞》的四个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第一,劝戒的主题;第二,浪漫的构思;第三,铺陈的手法;第四,质朴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篇传统教材,《师说》的教学已有不少人作过成功的探索。我教《师说》,只抓了四个字,即“师”、“愚”、“圣”、“学”。这篇文章的题旨是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道。故此四个字中,“师”是最主要的,是“主帅”,“愚”、“圣”、“学”三字则是其“兵卫”。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观摩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落花生》一课,有如下感受。一、“导入”巧妙机智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孙老师这节课的“导入”为我们提供了示范。课始,孙老师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要求他们说说爸爸妈妈为什么给自己起这个名字。一名叫“宋涛”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希望他像大海的波涛向前不息、奋斗不止。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赞叹。一名叫“曾金”的学生说,她生下来后,爸爸妈妈说她是家里最大的财富,所以给她取名为曾金。回…  相似文献   

11.
青岛版教材的修订,着力体现了《课标(2011)》要求的“双基变四基”“两能变四能”课程目标。下面就四年级教材的主要修订情况及教学建议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背影》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自问世以来,经过人们反复品析,似无新意可言.在此,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抓住数字“四”来解读《背影》,或可事半功倍. 四绘“背影”巧构思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父亲的“背影”进行反复描写,并以此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背影”一共出现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开篇点题.  相似文献   

13.
刘坤 《小学语文》2008,(7):122-124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编排了五项内容:“口语交际”,通过观察图画比眼力,学生可以发现图画中蕴含的奥妙,从而激发学生交流观察所得的兴趣;“习作”,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懂得观察要认真、  相似文献   

14.
“倚文四进”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演”四种方法,达至“感受”“体会”“理解”“展现”的境界,促使其在循序渐进的深度阅读模式中,逐步提高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最终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精神思想带至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15.
谢春 《江苏教育》2022,(85):42-45
“木字旁”是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上册第12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木字旁”教学融入语文学科中,设计“寻访校园树木”“观察‘木字旁’的变化”“练写‘林、梅、桃、采’等合体字”“学写书法作品”四个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溯源“木”字形态变化,感受汉字避让、穿插的灵动美“;观—写—吟—赏”深度体悟汉字的音韵美、意境美,增添书法教学的趣味,丰富书法课程的内涵,探索跨学科视域下,富有儿童审美情趣的书法教学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诗学,基本上是《诗经》学,而《毛诗序》就是汉代《诗》学的纲领与津梁。“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毛诗序》融合以后,“四始”、“六义”,“美刺”、“比兴”,“风雅正变”,“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重要的诗学范畴,形成了汉代《诗》学的体系,并对汉以后的诗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心雕龙》与汉代《诗》学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刘勰的诗乐观与《乐记》和《汉书&;#183;礼乐志》的关系紧密。受《毛诗序》的影响,刘勰弘扬了“四始”、“六义”。在美刺比兴方面,刘勰发展了《毛诗序》及汉儒各家对比兴的解释。另外,《文心雕龙》还继承和发展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诗古微》以发明三家《诗》微言大义为宗旨,认为三家《诗》微言大义的核心是四始说,为周公制礼作乐时所制定,遭礼崩乐坏之后,由孔子所最终确定。二南不是以周公、召公为分判,而是周公所定四始说的体现,主文王,以正夫妇之道为义。四始说的实质是儒学传统的夫妇君臣父子的伦常大义,也具有《公羊》学三统循环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意]:1.尝试课题“文言文四步导读教学法”一二两步,引领学生夯实基础,做到读准、读通。 2.有利于落实新教材、新大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的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内驱力。 3.教学中恰当得运用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步骤,美化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修订课本第四册新课文《读书四法》,是一篇以介绍读书方法为内容的说明文。文章短小精悍,不仅语言简明准确,而且篇章结构完整严谨,对于初中生学写说明文是很好的借鉴。本文仅从其过渡方法的运用上加以分析,以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总体构成。过渡,古人称之为“文章筋节所在”。(唐彪语)顾言思义,是说过渡是一种“连”的艺术。“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篇成”(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而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总是要求衔接紧密的,如果在该连接处而没有连接,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这就需要过渡。《读书四法》中的过渡的应用大致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在“总——分”和“分——总”的开合关键处运用了过渡。《读书四法》是一篇阐释与介绍并用的说明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自学体会,对点线读书法、比较读书法、预测读书法、存疑读书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其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并掌握四种读书方法从而指导读书实践。  相似文献   

20.
《桥上四女孩》,姑娘们都年轻秀美,被某种力量驱使着正在走向或是远离水边,我们不无忐忑地感觉到画中的水面必定具有某种象征意味。时间?或是她们即将拥有的力量?她们站在“桥”上,“未来”黑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