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将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加以调和,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善质”、“恶质”两种因素,并将情感因素归入“恶质”的范畴,进而提出以“王教”来完善人性的方法。本文对这一人性观作出了自己的评判。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作为西汉儒学改造与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统合融通了先秦时期的人性同一说,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品级说,对之后各家对人性的论说产生了重要影响。董仲舒"教化思想"以其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体系核心,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思想,迎合了汉初统治者安定民心、巩固政权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性思想是伦理思想的预设理论前提,伦理思想又反过来体现、丰富着人性思想,二者共同成为伦理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本文拟通过西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的人性伦理思想来深化人性与伦理的关系,以探究他特殊的人性与伦理教化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汉代儒学大师的董仲舒,他对教化的详细论述不仅影响了汉代社会,而且还影响到现代社会。董仲舒的"性善论"是教化的基础,"圣人之教"是教化的关键,"反其所始"是教化的重点,"天人合一"是教化的生成。这些理论对中国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实现都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的人性论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又有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中民之性的新说提出。但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所谓人之性与民之性的两类文字的区分,更没有以人之性即为圣人之性的观念,新说关于中民之性的论述,也难以成立,究其原因在于新说不了解董仲舒的人性论处于儒学人性论“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逻辑关节点。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西汉政权重蹈秦的覆辙,董仲舒坚决反对单纯的以法治国,认为"独以寒暑不能成岁,独以威势不能成政",并向汉武帝提出了施德政、重教化的建议。仔细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董仲舒社会教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谐观念、防患于未然的政治观念和追求长治久安的社会稳定观念,这些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性未善”和“待教而为善”的强调,董仲舒实际强调的是王者的责任,政治的使命是成民之性。“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可以看出在董仲舒看来王者或者说政治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成民之性,舍此政治没有其它的目标和任务,王者或政治脱离了此目标和任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孔孟之道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从一个集大成的宽广视野拓展了对人性论的综合理解。董仲舒既重视人性的内在超越性,也强调不能忽视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性之自然维度。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善的成分,也有恶的可能,所以董仲舒特别重视社会教化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作用。作为董仲舒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注重社会道德教化并提出了“教化成性”的主张,同时,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一种批判的传承,强调“性待教而为善”,善性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成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将其转化成善性的实然状态,这对今天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并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完全不可比附,民本与尊神是护卫君权的有机统一体,民本是君权的附庸。伸天仁民是董仲舒民本思想的特色,董仲舒在伸天主张掩护下的亲民思想,比先秦的民本思想有新的发展,并且达到了这种思想所能够达到的高峰。他强调“仁”应该施及民众。他较早提出了关注民生,调剂贫富的主张。他的教化思想出发点是建立君仁民从的和谐社会,然而难免成为愚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性未善"和"待教而为善"的强调,董仲舒实际强调的是王者的责任,政治的使命是成民之性。"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可以看出在董仲舒看来王者或者说政治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成民之性,舍此政治没有其它的目标和任务,王者或政治脱离了此目标和任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是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董仲舒继承这一传统。在汉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宜于世”的新主张,从“性待教而为善”、“人成之以礼乐”、“乐为应人制之”等方面重申儒家礼乐教化的相关见解,显示出汉代新儒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3.
王璐 《文教资料》2020,(8):85-87
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过程中,董仲舒可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形成了一个崭新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理政的方略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赫赫有名的主张,如"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官方思想做了铺垫。除此之外,在《举贤良对策》中,董仲舒提出的"德教"思想贯穿了全篇。  相似文献   

14.
庞桥 《衡水师专学报》2010,(2):22-23,44
董仲舒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是“化民成性”,教育的功用是“节民以礼”。发展教育要“置明师”;教师要“善为师”,要“湛思审微”“闻博知明”;要以身作则,“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其师德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以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来源。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为其属性,以“性待教而为善”为目的,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这是董仲舒第一次总结先秦以来的人性论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性三品”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性待教而为善”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社会之"善"(不损害一人利益而反应和体现所有公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善的型"(生产力或者国民经济总量)这一问题。党和政府正是是站在历史的特殊发展阶段,对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总结和理论反思,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善"标明了最终的路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针对汉代的社会经济问题所提出的很多经济思想特别是调节贫富的思想十分宝贵,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地方被后代思想想家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董仲舒的生平经历,阐述其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及教育政策,设立学校、兴办选举、统一学术。  相似文献   

20.
仁、义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儒家德治思想主张的核心问题。在董仲舒之前,对仁和义的论述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仁、义往往内容交叉。董仲舒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仁义思想资料,对仁、义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明于仁义之分的“新仁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