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填补金华乃至浙江秋季降水研究空白,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1971—2020年秋季实测降水资料,结合水汽通量及散度场,并基于拉格朗日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4,对金华市50年来秋季异常降水年不同高度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金华秋季降水的水汽通道主要有4条,欧亚非大陆的陆上通道、西太平洋通道、孟加拉湾-南海通道以及局地水汽通道。(2)金华秋季降水的水汽输送在不同高度存在差异,典型旱年中低层以局地水汽输送为主,高层以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为主;影响典型涝年的水汽输送在中低层上源自西太平洋,高层源自孟加拉湾-南海。(3)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南海是导致金华秋季降水异常的关键水汽源区,其中典型涝年西太平洋的水汽贡献率较旱年增强12.36%,孟加拉湾-南海增强15.79%,并且异常水汽主要以西南气流的形式输入金华影响降水。  相似文献   

2.
郭江勇  林纾  万莉莉 《资源科学》2009,31(10):1749-1754
利用西北地区119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秋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和典型年份的对比,探讨了500hPa高度距平场对西北秋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少的是青海的冷湖气象站为0.9mm,最多的是陕西的石泉气象站为270.0mm,降水中心有三个,一个在陕西省的东南部,另一个在青海的高原地区,第三个在新疆西北部的昭苏.秋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与西北地区秋季区域平均降水相关系数显著的有三个区域,一个在欧洲到亚洲的西南部为负相关,另一个在非洲为正相关,第三个在北太平洋为正相关.典型多雨年西太平洋为正距平中心,西西伯利亚平原到西北为一致的负距平,典型少雨年则相反.多雨年份持续维持深厚的低槽,少雨年份持续维持宽广的高脊.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0-2008年浙江省秋季降水资料计算了秋季区域降水指数,基于NCEP/NCAR全球多个再分析资料、SST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浙江省秋季降水的长期气候特征、水汽输送通道、秋季降水对SST的响应以及和500 hPa高度场的遥相关。结果表明:近49年来浙江秋季降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太平洋、南海以及孟加拉湾地区是浙江秋季降水的水汽来源;影响浙江省秋季降水的SST关键区域是中太平洋海盆西南部海区,关键期是当年的6~8月,该区域SST突变前后,秋季500 hPa高度场变化显著;青藏高压、东亚大槽、西太平洋副高和印缅槽是影响浙江省秋季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分析1971-2020年嘉善县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关系可知,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嘉善县降水较常年偏少的概率更高,冬、夏季降水距平变化较春季更加明显,其中秋季降水正距平变化最明显.厄尔尼诺年时,冬季降水变化具有年代际特征,2000年以前降水较常年基本上偏少,之后则偏多.当发生拉尼娜事件时,嘉善县秋冬季降...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的长序列变化及与水资源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傅小城  王芳  王浩  段水强 《资源科学》2011,33(3):408-415
根据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年-2009年共5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综合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气象统计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年里,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明显的升温过程,且增温幅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总的升温幅度在0.5℃/10a左右,远大于同期全球的升温幅度;柴达木盆地降水也略有上升,变化幅度6.2mm/10a左右。从空间分布上看,柴达木盆地气温增幅从东到西逐渐增高,而降水倾向率则逐渐减小。季节分布上,盆地内冬季的气温升温幅度最为明显,增温幅度达0.72℃/10a左右,降水倾向率则夏季最大,达3.4mm/10a。累积距平曲线及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综合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增温过程,增温起点在1987年左右。气温、降水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资源量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水资源量与降水呈显著相关关系,但与气温关系不明显。另外,上一年降水也对地表水资源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潘多 《西藏科技》2007,(5):56-61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35个站1961~2001年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等诊断方法,研究了春夏季节降水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与旱涝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得到的降水、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场能较好的反映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且春夏时间系数的极值年份与实际发生的旱涝年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和高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1-2012年MODIS NDVI月数据,基于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并采用基于像元的空间统计方法,结合TRMM月降水数据和SRTM DEM数据定量分析了NDVI与降水和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雅鲁藏布江流域内NDVI整体上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近12年间流域NDVI较为稳定;②流域NDVI改善的面积大于退化的面积,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这种趋势的持续性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③流域NDVI与降水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其决定系数为0.496,NDVI随降水增加的速度约为0.052/100mm。当年降水量超过1 000mm时,年均NDVI平均值为0.686;④流域NDVI与高程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其决定系数为0.574,NDVI随高程的递减率约为-0.016/100m。当高程2000m时,年均NDVI平均值为0.8左右。  相似文献   

8.
近50年秋季全球旱涝年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温和ENSO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用Chen等(2001)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划分并检验了1948年~2001年全球9月~11月的旱涝年.结果表明,冷事件大多对应涝年,暖事件大多对应旱年.全球9月~11月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涝年大多在80年代以前,早年大多从80年代开始.其中,1987年~1997年全球9月~11月的连续早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段.指出,印度季风区域、东南亚地区、热带太平洋岛屿、我国的东南沿海及日本一带、西非季风区及墨西哥湾区域,是旱涝年的平均降水差异较大的区域.并指出,东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3月~5月海温的变化对于9月~11月全球陆地降水的趋势变化有很好的预报意义.划分并检验了南、北半球9月~11月的旱涝年.指出,北半球旱涝年的分布和全球的是基本一致的,南半球与北半球的旱涝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南通地区1960 年-2007 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涛  陶辉  杨强 《资源科学》2011,33(11):2080-2089
以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ll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年一2007年南通地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年-2007年,年际变化以最低气温的较大增幅和较早突变为特征。季节变化以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且冬季降水量增加,以及秋冬季增暖突变较早为主要特征。周期变化上,气温和降水参数多存在较大时间尺度上较为稳定的变化特征,如牟平均气温21—30a和春季降水量14—25a时间尺度的变化。小尺度上(10a以下)的变化较为频繁,但不是很稳定。总体上,南通地区气温突变时间要晚于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而降水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1991—2015年陕西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获批项目的地区分布、年代分布、类型分布、学科分布及所属系统分布情况,揭示陕西省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提出转变观念,提升社会科学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因地制宜,发挥和突出陕西省社科研究方面的比较优势;招贤纳士,加大社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流科研团队,加强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增强社科研究后劲力量;开拓创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作用;互惠互利,深化与其他省市区之间的科研交流、协作及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促进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永祥  吴成基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旅游近年来得到了很大重视,但随之凸现出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应用专家评价法对陕西省25处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其所属的五种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类型。结果表明,保护不好必然带来利用不好。评价将其划分为保护利用偏差型、保护偏好利用偏差型、保护利用一般型、保护偏好利用一般型、保护利用偏好型5种类型,各种类型遗迹点的评价特征值分布显示出各自的聚居范围,建立的几何图法则有助于精确解析问题。在评价因子的选取时兼顾了资源对象、环境对象与组织对象3个方面。结合中国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实际,保护评价选出7个因子,利用评价选取了6个因子,这些因子基本涵盖了协调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矛盾时应考虑的问题,在全国亦具有典型性。因而,这种方法也适合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学科建设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实力仍然不强,与自然科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应通过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不断推进陕西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社科类期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通过深入分析陕西地方高校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从提高期刊质量、建立期刊品牌,推进体制改革、增强期刊业发展活力、改善经营模式、建立严格的市场淘汰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杨挺  李华  李翔 《科技管理研究》2016,(21):109-116
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科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我国工业门类众多,各个产业科技投入与经济状况的特征不尽相同.以陕西省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为例,首先通过对科技投入与经济状况实证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其次研究八大工业支柱产业科技投入与经济状况的相关性;然后根据科技投入与经济状况的水平,利用聚类分析将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分为3种类型,并据此分析不同产业科技投入与经济状况的协调性;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总结,根据产业特征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基本突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碳排放压力日趋增大的新形势下,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着权衡发展权与排放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与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碳排放的数量和结构变化进行回顾,并利用SPSS软件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消费特征、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等方面对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省的客观实际,指出其今后应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三次产业、低碳生活和碳汇的五个层面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即:①创建有机、生态、高效的新农业;②优化二产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园区,改善能源消费;③聚焦产业链两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倡导绿色消费,塑造低碳生活;⑤植树种草,扩大碳汇。  相似文献   

16.
近60 年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广举  穆兴民  田鹏  王飞  高鹏 《资源科学》2012,34(6):1070-1078
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双累积曲线及小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渭河、汾河和无定河的6个主要水文站(头道拐、龙门、花园口、华县、河津、白家川)1950s-2009年的水沙序列。在系统搜集流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流域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黄河中游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急剧减少趋势,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减少更加显著,其中,汾河的水沙减少幅度最为显著,2000年-2009年的年均流量与输沙量相当于1950年-1959年约20%。干流龙门站流量和输沙量的小波变换在1980年代前表现出0.5~1.0a显著周期,且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之后周期特征减弱甚至消失。气候变化、降雨、水土保持措施(如退耕还林、草,梯田建设,水库淤地坝等工程)等人类活动是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干流的头道拐和花园口水沙变化受干流水库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岔巴沟流域不同下垫面对降雨径流关系影响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不同下垫面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选择黄河岔巴沟流域,采用野外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降雨实验,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不同下垫面覆盖度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等情况下进行了水文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对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耕作措施、降雨径流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下垫面对径流系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黄土沟壑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有很大影响,其中耕作措施的使用对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远大于地表覆盖率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地表覆盖率单因素变化时,稳定产流时的产流量变化不超过10%,而当采用耕作措施进行单因素分析时,稳定产流时的产流量大于20%。在相同雨强下,草地与裸地的出流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草地的出流量约为裸地出流量地50%,草地与裸地对降雨径流关系地影响差异较大,在小雨强的时候,草地对降雨有较强的滞留作用,随雨强的增加,这种功能明显减小,而裸地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间和空间差异的研究,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状态的重要指标,主要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一定产业结构的区域内必然有着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论文从时间维和空间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沿海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布局和其空间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21世纪地理学的特点:"从定性、静态到定量、动态研究",从而做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辽宁海洋经济地区差异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分析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主要采用动态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海洋经济发展过程和地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统计方法主要采用区位商、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或基尼系数)、威佛组合指数。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有机组合,则能在定量分析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增加了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从而也改变了人文、经济地理主要以依赖思辨方法的文字描述来阐明客观现象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