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广清 《学会》2016,(12):55-60
同行评议的审稿机制建立了从专业角度对科技论文进行独立判断和综合评价的论文遴选体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行人审内行稿的不合理现象,较好地保证了学术期刊刊发论文的专业性。现行的同行评议审稿方式分为封闭式审稿和开放式审稿(公开审稿),前者又分为单向匿名(单盲)审稿、双向匿名(双盲)审稿。通过对155种科技期刊的调查表明,同行评议已成为科技期刊的主要审稿方式。其中,以双向匿名(双盲)应用最多,单向匿名(单盲)其次。此外,公开审稿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各种审稿方式各有利弊和特点,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完善同行评议政策、建立同行评议实践指南、优化同行评议流程等途径加以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发展、方式及挑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同行评审是学术期刊审稿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本文回顾了同行评审的起源,介绍和分析了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方式及其利弊。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评审方式,同行评审遭遇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冯广清 《学会》2016,(5):61-64
同行评议是国际上绝大部分科技期刊惯用的一种审稿机制,现已成为保证文章发表水平、保障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有学者将同行评议称作学术的"守门人"程序。我国科技期刊审稿中同行评议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清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同行评议审稿方式逐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行评议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在学术型科技期刊审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同行评议已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倡导,逐步成为对学术期刊审稿的一种要求。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报》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为我国科技期刊进行开放性同行评审提供借鉴和思路。 【方法】 介绍了《心理学报》在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上的探索,《心理学报》采用了“开放性同行评审”的一种变式——公开审稿意见。 【结果】 经过充分讨论权衡试用“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的利弊后,《心理学报》最终决定采用“公开审稿意见”这种“开放性同行评审”的变式。 【结论】 除不能达到“缩短发表周期”的目标外,公开审稿意见的方式可以实现“开放性同行评审”的大部分初衷。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基于审稿专家和作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但同时来自于作者群体的意见也日渐增多,因此了解作者群体对同行评议的认识对于推动同行评议制度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比较了审稿专家和作者群体分别对同行评议制度的理解和认识。研究发现:审稿专家与作者群体对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客观公正性、审稿方式、稿件质量标准等的理解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也说明现行的同行评议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审稿流程改革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过程中存在审稿时间冗长的问题,不仅让编辑难以面对作者急切的心情,也不利于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所在编辑部对同行评议审稿流程进行了改革,使审稿周期明显缩短,同行评议过程比以往更加有效率、有效果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中华耳科学杂志》45篇来稿的同行审稿质量, 对审稿专家的对口程度、是否认真审稿、对稿件的整体评价准确与否及所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量化分析。结论是,同行专家对稿件学术价值判断准确者达95%,是编辑部决定稿件是否刊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同行专家的审稿质量参差不齐,经过同行专家审阅的文章仍然隐伏不少“硬伤”, 编辑部应该选择“完全对口”即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的文章与所审稿件有相似主题的、审稿认真的专家进行外审,并对文章仔细复核,对其学术质量进行终审把关。  相似文献   

8.
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摘 要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国际表征学习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ICLR)同行评议的文本分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探索同行评议中审稿意见效用的评估方法。【方法】首先定义审稿效用的概念,然后对审稿文本进行标注,应用表示学习与深度学习模型提出一种审稿效用度智能识别方法。【结果】所提出的智能识别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分析,获得审稿文本的效用度。负面审稿意见以及录用论文对应的审稿意见的审稿效用更高,论文水平与审稿专家经验是审稿效用的重要决定因素,中国审稿专家的审稿水平可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结论】应用审稿效用度智能识别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异常的审稿文本,辅助编委和编辑做出审稿最终决定,改善同行评议评价结果,进而健全同行评议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今后网络公评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现有的代表性公开同行评议期刊评审流程,提出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考虑的质控指标。【结果】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要考虑:论文提交后的快速审查标准、审稿人的选择或自荐标准、审稿意见书的标准、审稿时限的标准及论文接收的标准等。【结论】网络公开同行评议需建立能更大范围推广的标准流程,为学术期刊审稿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专家审稿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整理、分析了我刊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专家审稿记录,总结了专家审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以期与同行编辑交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方式的研究、改革和实践。【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站调研的方法,介绍国际上第三方审稿平台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状况,提出创新国内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建议。【结果】 独立于期刊的第三方审稿服务颠覆了传统模式中审稿人、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具有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特点,既可以加快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又能提高审稿人的积极性,还能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结论】 由期刊集群建立第三方审稿服务平台,可规范服务流程,在我国科技期刊领域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开放同行评议利弊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为更好地开展开放同行评议提出建议。【方法】 在简单概述开放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分析了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最后提出完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建议。【结果】 开放同行评议能够提高论文质量、避免审稿人滥用职权、促进知识交流、消除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改善审稿流程。同时,开放同行评议也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增加了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公众评议观点受质疑,失去不愿实名审稿人,审稿人刻意评议,作者违心修改论文等问题。【结论】 将“允许匿名”作为从盲审到开放同行评议的过渡阶段,丰富开放同行评议理论,强调编辑角色和完善评议体制可进一步改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张瑞麟 《科技通报》2022,(4):116-120
期刊同行评议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有效措施,严格、规范的审稿机制是同行评审的基石,提出制定有效的评审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同行评议的培训与认证机制,将第三方审稿平台融入现行同行评审体系中,使期刊的同行评议更加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同行审稿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失范现象,提出"双向匿名审稿—作者申诉复审—审稿人公开署名"的审稿质量复合控制机制,并论述其在保证审稿质量方面的合理性及优势,以期有助于审稿规范化和同行审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研期刊同行评议现状,深入了解审稿人对审稿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以探讨提高审稿时效和质量的对策。【方法】基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以审稿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审稿投入、接受或拒绝审稿原因、激励措施以及审稿专家遴选5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审稿人认为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最重要,且审稿意见能显著提升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质量;审稿人的实际审稿时长通常在3天以内,审稿人认可14天的审稿时限,并认可具有高级职称或被编委推荐的学者成为审稿人。【结论】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来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效率;通过适时遴选青年审稿人,补充、活跃审稿人队伍;通过积极建立多元化审稿工作回馈机制,建立稳定的高质高效的审稿人队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研我国科技期刊审稿流程设置的现状,探讨科技期刊审稿流程特点和三审制实施情况,为完善科技期刊审稿流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2022 年 8-9月,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选取由山东省各类机构主管或主办的全部131 种科技期刊作为期刊样本,并选取全国范围的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编辑样本,发放问卷进行调研,调研各期刊的期刊基本情况、审稿流程设置情况、审稿人员设置情况等.[结果]共收集来自 127 种山东省科技期刊的问卷和 161 份全国科技期刊编辑问卷.在山东省、全国层面,实行"初审—同行评议—复审—终审"流程的期刊数量最多(分别占 61.42%、52.80%),实行"初审—复审—终审"流程的期刊分别仅占6.30%、4.35%.初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全国层面的科技期刊中,中级职称编辑占比最高(分别占 59.06%、56.52%).复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层面,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编辑占比最高(68.50%);在全国层面,同行评议专家占比最高(59.01%).终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层面,主编占比最高(90.55%);在全国层面,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占比最高(47.20%).96.06%的山东省科技期刊、96.27%的全国科技期刊在审稿流程中设置同行评议环节,双盲审稿居多.[结论]在三审制基础上,科技期刊审稿流程和人员设置均呈现多元化趋势,同行评议被普遍融入科技期刊的审稿流程,但同行评议与三审制的衔接存在较明显的无序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质量的审稿意见与审稿人个体特征的关系,为科技期刊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提供参考.[方法]以Publons平台中2018年和2019年Top Reviewers相关信息为数据源,采用标准负二项回归检验高质量审稿意见与审稿人个体特征间的关系.[结果]经认证的审稿数、编辑经历、出版后同行评议经历与高质量审稿意见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同行评议参与者角色特征信息,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根据角色信息的关联测量角色差距,通过角色建设缩减角色差距,提高同行评议质量。【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法,从Publons平台中获取2019年Global Peer Review Awards中Top 1%in Cross-Field的审稿人行为特征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同行评议参与者所承担的角色,利用结构方程拟合同行评议参与者角色信息关联模型。【结果】同行评议参与者中的“科研角色”“评审角色”和“编辑角色”三者呈正相关,“评审角色”和“编辑角色”之间相关性最强,“科研角色”与“审稿对自身科研的影响”之间呈现负的弱相关性。【结论】鼓励学者参与审稿,并根据精力适量审稿;鼓励扮演不同学术角色,促进自身科研水平提升;鼓励共享审稿经验,以提高年轻学者的审稿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