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伦理传统思想史上,“居敬”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要保持的一种持久的心态。“居敬”在本质上是敬畏伦理的必然要求,它既基于主体对普遍道德法则和义务的敬畏,也是基于主体对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敬畏。在道德价值被蔑视、道德信仰被忽视的当前社会,德育应当以“居敬”为中心,实现修养论德育的当代复兴。从而构建起一个因敬畏而自律的道德社会。  相似文献   

2.
"慎独"是我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精华。慎独的前提是"居敬",实质是"重隐",目的是"为己"。慎独开拓了个体的精神空间,对于培养个体道德情感、坚定个体道德信念、提高个体道德自律能力、健全个体道德人格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敬畏感是一种同时具有"敬"与"畏"两个层面的道德情感表达,让人们在极限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以察觉到个人存在的不足。目前对于敬畏感的研究包括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等方面,根据大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课堂敬畏感,分析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的原因,并提出重拾策略。  相似文献   

4.
由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行为准则和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基本道德原则,它既是一种政治觉悟,又是一种道德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宗旨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准确把握"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探讨其多层次要求和多样化实现方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大家对于"敬畏"一词,看似十分熟悉,其实却十分陌生,因为我们并没有深入理解"敬畏"的深刻内涵。朱熹曾经在《朱子语类》中对"敬畏"一词有这样的解释:"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朱熹告诉我们,"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庄严、让人崇拜的事物,或者面对  相似文献   

6.
把握我国核心传统道德价值尺度对当代道德价值的渗透积淀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建立了"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以这个道德体系为观察点,我们至少可以认识它的三重语境转换:从修德的自律性认识注重学习、加强修养,对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从修德的重民性认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从修德的理想性认识"天下为公"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慎独"精神是我国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在一人独处时,时时刻刻做到自律,自觉恪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有损道德的事情。"慎独"既是一种习惯的自律,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从传统"慎独"思想着手,分析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慎独"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以"天人合一"孵化出了庞大的人本主义理学体系,把人的发展落实到以"格物居敬"修养方法来锻造理想的人格情怀,但是,所有的道德修养又都是要以人的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经济生活为条件的,因此,朱熹又以"薄赋恤民""务本节用"的民本思想张扬了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自我实现"既是一种修养的规范,也是实现无为管理的崇高理想,而西方"自我实现"基于对人性的终极发展个性的精神,把握人性的最基本层面.中国"自我实现"观体现了理想对现实的间离与超越,具有个人道德修养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完美愿望.西方"自我实现"观表达了个人对现实的诉求,将宗教与价值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论律己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11.
孔孟的道德话语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规范,也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的崇高理想。孔孟道德学说基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和道德教育的乐观精神,把握人格修养的最基本层面,提出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圣人”道德理想对现实的间离与超越,因而具有个人道德修养与教育指向的普适价值和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敬业",作为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其价值内涵不只在谋生和职业本身,它也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追求和反映。"从心所欲"的敬业,要注重对职业价值的深刻认知与意义解析,提升对职业价值的情感融合与健康导向;同时,敬业还要注重"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职业精神的培育与践行,以"真善美"之道,构筑人们敬畏人生、敬畏事业、敬畏规范的自由意志和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3.
"敬大王"仪式是集洪泽湖渔区渔民传统宗教信仰、民间风俗、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祭祀仪式活动."敬大王"仪式拥有十分浓郁的洪泽湖文化气息,如祭"金龙四大王"时要跳《魏征斩小龙》、《刘文龙赶考》及拜"大王庙"等内容,都体现了人们与洪泽湖只见所存在的密切联系,促使人们敬畏湖神的思想意识和"天人合一"传统观念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6,(8):86-91
弘一法师入释后的文化行持,融朱子理学于佛教文化行持中。弘法实践,"知""行"结合,倡导佛教文化精神与时代、现实社会相宜;"居敬""持敬"修为,彰显传统文化人格自为意志;"涵养省察",法门与根器契合相适的修为。其朱子理学涵养凸显出"知廉耻""存敬畏"的"本心"养成,具有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敬"是宋明儒家修养心性的根本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在人的内心确立对道德规范的敬畏,保证修养的有效性和方向性。依照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理论,儒家"主敬"思想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属性和品质,它具有成己成物的内在要求,“为仁由己”说明了行为主体“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自律意识以及对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表明了道德实践活动中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王阳明通过对"知行合一"的论证,强调了知与行要相互渗透,不能分离开来,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对当时人们的道德实践有指导作用,而且对现代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箴是一种用于警示与劝诫的文体.箴分为官箴与私箴,前者以君主和百官为规劝对象,后者以作者自身为警示对象.从宋代私箴中可以看出宋儒所追求的道德内容及其实现途径.宋儒注重内心涵养,通过诚、敬养心,并以内省来思过改过.与此同时,宋儒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所提倡的道德.宋儒的道德修养是这两方面的结合,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感恩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道德情感的以情动情的教育方式,对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感恩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历来只关注它的反道德性,而对其道德修养理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老子>不但不是道德虚无主义的,而且有着一个严整的道德哲学体系.它强调个体要通过"无欲""无知""无 .为"的无形通道不断地修养自身,趋近与实现真实道德,这对加深我们对道德修养问题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