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巧妙设疑有效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看到数学“心有余悸”,倘若不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真不知会有多少学生主动放弃它.出现这种状况,除去教材本身的不尽人意的因素,恐怕关键还在教师自身.不少教师备课往往只是把教参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搬到教案上,将其记熟,然后再“胸有成竹”地跨进课堂,于四十五分钟之内,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生自然是不爱学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激活思维,触发灵感,引起顿悟,满足求知欲,一定要讲究它的I“味”。“听语文最没劲儿”、“语文课枯燥无味”这是很长时间来中学生的反映。上课教师唱“独劁戏”,把教参、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克隆给学生,学生唯一可做的是再复制到笔记本上。死记硬背,记住笔记,考试时copy一下,  相似文献   

3.
作为历史教师,笔者感触颇深的是:教师习惯于"搬运工式"教学方式——把所需教的知识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复习书中搬到教案上,然后把教案搬到课堂上,传播给学生。通过简单的历史知识的传递和技能训练,把学生作为客体塑造,遮蔽了学生心灵,让学生永远不能踏进知识的真实世界。这样的教学,学生不睡觉、不厌倦才是"奇迹"。很多学生想学好,开卷考试下喜悦、困惑交错。喜悦无外乎题抄上了,选择题做过了,分数得到了;遗憾在题没抄上,题白抄上了,题从没做过,分数得不到。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在课本上旁批夹注、圈圈点点,给人以一种“满天星”的印象。教师主要精力不用在抄写“教参”上,而是含英咀华,广采百花,把钻研时“心有灵犀”的一点东西,迅速地捕捉住,并留在纸面上,所以这课本上的“满天星”,乃是自己心血的结晶,就教学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备课艺术。我曾听过一位中年教师讲朱自清的《绿》这篇课文,教案只是粗线条地勾了一个轮廓,既是文章的思路,又是教者的思路,而课本字里行间,早已星河灿烂,这比将“教参”搬到教案上所花的功夫不知深了几多倍!最后,他还在书页的“天头”上即兴画了几笔山水轮廓,真称得上”物我神会”了。教学贵在教者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在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例子”功能 ,不应带着教案走向学生 ,而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在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 ;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 ,而非教师“奉送真理”。二、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 ,备课时就参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然后在课堂上就基本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 ,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互相补充中解决问题。其一 ,注…  相似文献   

6.
学生做错题是难免的。甚至对讲过、做过的题做错也是常见的.我通过实践知道有错就改才能进步,把错题汇集起来是个好方法。所谓“错题集”就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讲义或试卷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  相似文献   

7.
用心灵备课     
好多教师都把备课片面地理解成“写教案”,这就是一种“悲哀”。我曾在“小学语文论坛”上读到过一篇文章《我不写教案》,作者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抄写教案”的一些弊端。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把“工具性”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8.
一、不能将词语解释囫囵照搬,要解透解活,结合课文、结合其它例句进行解释。最有效的办法是将课文中的某词换上另一个同义词,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通过比较掌握词语的意义。许多教师将课本上面的或参考书上的词语搬到黑板上,学生又把它搬到笔记本上,读一读、背一背就算完事。这种作法是不妥的,学生很快就会将绝大部分内容忘记,即使没有忘记也用不上。时代不同了,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聪明,相信他们的经验,他们遇到问题也会自觉地反思、联想,或者请教同伴或长辈,不要低估学生而把简单的词语反复解释。  相似文献   

9.
王玉华 《中学文科》2005,(11):56-57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把传统的“教案”改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此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利用满堂灌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迫把老师的备课案搬到笔记本上。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发展,极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
许多专家指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 ,不少教师没能加以充分地利用 ,仍按原来的备课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 ,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呢?这需要对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思考。一、审视“教案剧”教案剧”指的是那种传统的、静止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而设计的施教环节 ,并在课堂上一成不变 ,按部就班地实施。课堂是教师实施教案的舞台 ,学生是教师完成内容的配角。许多教案剧表演者 ,把教案当成施教的蓝图或模本。纵观这类课本…  相似文献   

13.
要上新学期的阅读课了。这节课下课之前,我正在布置买新的阅读笔记本的有关事宜。当我拿出样本让学生观看时,突然,一名学生站起身,大声说:“老师,你还欠我这样的一本笔记本 ?”  突如其来的话语一下子把我搞懵了,“什么时候 ?”我气愤地大声质问。“上学期放假发奖时 !”看到我有些生气了,他的语音明显地弱下去。“对,有这事 !”“他还想着。”……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上学期末……”我终于想起来了。原来上学期末发奖时,有几个后进生进步非常大,我临时决定也奖给他们每人一本笔记本,但疏忽了奖品的数量,当…  相似文献   

14.
废除教参     
在一般教师的记忆中 ,似乎有教材就有专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这大抵是事实。至少建国50年间 ,教材与教学用书从来是配套的。于是 ,出现了一种局外人并不知晓的现象 :教师(不是大多数 ,但也绝不是极少数)躲在房间里 ,静静地读 ,悄悄地抄 ,把“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自己的教案上 ,然后走上讲台 ,贩卖给学生。于是 ,教参成为秘不示人(学生)的宝贝。(据查 ,近年来书店也公开向学生出售教参 ,有的班几乎人手一本 ,使得一些教师大跌眼镜。)客观地说 ,教参对素质较差的教师来说 ,功莫大焉 ,可以帮他们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 ,…  相似文献   

15.
一课一世界     
一篇课文上过许多遍以后,难免会产生倦意。再上时,常常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把以往的教案在课堂上再机械地演示一遍。怎样才能够把熟悉的课文上出新颖的效果来,不让自己觉得寡淡,学生听得很辛苦?这一次上《边城》时,我决定突破一下,不再克隆过去的教案。  相似文献   

16.
郭玲 《湖北教育》2010,(6):49-49
电子备课刚刚流行时,学校打字室的复印机一学期至少要换一次墨盒,64名教师一学期厚厚的几叠电子教案就这样从网络上搬到复印室再转交到教师手中。学校常规检查,不时能看到署名“于永正”“窦桂梅”的教案,经常会发现教学设计与执教内容不相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王敏 《学周刊C版》2010,(12):26-26
传统意义的“教书”是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教师只要具备观察、思维、板书、语言表达、分析教材、组织发挥等能力,就能把这一过程完成好。  相似文献   

18.
许多科学教师有这样的经历:教案备得详尽而认真,课前无数次地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把每句话、每个问题都清晰地记录下来,但实际课堂上往往缺失了预想中应有的那份精彩。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的想法归结到自己的设计上,没有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9.
李莉 《科学课》2010,(1):24-26
许多科学教师有这样的经历:教案备得详尽而认真,课前无数次地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把每句话、每个问题都清晰地记录下来,但实际课堂上往往缺失了预想中应有的那份精彩。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的想法归结到自己的设计上,没有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清晰的学习流程呈现给学生。课前,学生就按照学习流程进行充分的预习。课上,学生依案而学,教师凭案而导,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教案”和“学案”一体化。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案”变成“学案”,把“讲堂”变为“学堂”,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学的“蓝本”,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在与教师、文本的多元对话中逐步形成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