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基于此,有必要对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点制进行分析。重点制在当今教育中的弊端日益暴露,这必然引起人们对这一制度的重新审视。本文将对我国重点制的历史做出回顾并对其做出理性反思.希望对当前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教育政策,重点制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纵观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制可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在推动少数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发挥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重点学校制的英才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所引发的择校行为等。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为此,必须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出发,确立“成人”培养目标;从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公益性出发,实现教育政策的公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扩散,人类文明面临疫情的严酷拷问。对教育而言,其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与责任?学校课堂将向何处去?这些在常态社会中很少有人思考的大问题,在本次疫情中现实而尖锐地呈现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对这些难题的深度反思,有助于教育在返璞归真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教育“重点制”的实施已经超过20年了,并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鉴于出现的严重应试教育倾向和择校竞争又逐步地淡化了小学和初中的重点学校称谓并把高中重点学校称为“示范学校”,着重强调它的“实验性”和“示范性”。人们认为这种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条件下迅速地提高了我国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它保证了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有利于他们成才。在满足于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提出如下疑问。  相似文献   

6.
深刻反省我国的教育“重点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永恒 《教育学报》2006,2(2):36-42
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基础教育中形成的教育“重点制”促进了部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升学教育,但实践也证明这种“重点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这种模式下的教育行为无法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这种模式远离教育公平的目标;这种模式引发学生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模式造成道德教育的失落;这种模式还导致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问题都与我们的教育“重点制”这种制度设计密切相关。为了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重新认识和深刻反省我们的教育“重点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倡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提高审美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旨在吸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所积累的优秀经验和现当代审美教育理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以期为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深刻反省我国教育的"重点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ince the 1980s, “key school system” (KSS) in basic educ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schools.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about many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failure to attain educational objective, being away from the goal of education equity, arising students’ mental or emotional problems,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vicious competition among schools and so 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problems are tied closely to “KSS”. As a resul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o a deep reflection on it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China. Translated from Jiaoyu Xuebao 教育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 2006, 2(2): 36–42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教育“重点制”的实施已经超过20年了,并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鉴于出现的严重应试教育倾向和择校竞争又逐步地淡化了小学和初中的重点学校称谓并把高中重点学校称为“示范学校”,着重强调它的“实验性”和“示范性”。人们认为这种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条件下迅速地提高了我国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它保证了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有利于他们成才。在满足于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提出如下疑问。  相似文献   

10.
成人教育由于忽视审美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往往流于应试教育、文凭教育的窠臼之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情、意”协调发展成为评判尺度。一个理想的现代人除了具有良好的知识训练,还应该有高雅的性情、丰富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影响到教育信息化所能产生的效益与效果。文章从投入与获取的反比现象、购房与装修的倒挂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丰产不丰收现象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反思小学教育中的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中将竞争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引入课堂的同时,也产生了竞争滥用的现象,竞争的真正价值被忽视。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群体的发展以及学生间合作意识的培养。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切人竞争可以较好地避免竞争的滥用,从而合理发挥竞争的作用:如竞争机制引入政策制定层——淡化教育的工具性;竞争机制引人执行层——学校确立正确的竞争观;竞争机制引入实施层——师生共筑合作交流的课堂。发挥教育中竞争机制的积极效应,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面对阅读教育离文学教育越来越远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此进行反思。阅读教育并不等于文学教育,但也不能缺乏文学特质。面对众多教学误区和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语文教育必须强化文学性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孔波  韩佩明 《贵州教育》2010,(23):25-26
我们每天都给孩子们精心准备着一堂堂自以为“生动”的课,教给孩子们为人处世的一个个道理,孩于们点滴进步都会使我们异常兴奋,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突然有一天,沉下心来想想才发现,天真幼稚的孩子在接受着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16.
当前工具性教育思想盛行,教育的工具性被过度强化。在工具性教育思想影响下,高职教育当前要关注五种倾向,从教育的适应与超越之辩证关系的角度可探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举例的方式,讨论教育活动中应该经常进行反思的问题.它不是反对向前看,而是建议有时我们也要向后看,看我们的不足,看我们的失察,看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不足.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创新的一种思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又是月底了,望着办公桌上那沓厚厚的教育反思,总有一种莫名的欣慰感.教育反思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习惯,篇篇教育反思记录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反映着教师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家推行取消"小升初"考试、小学生和初中生就近入学这一重大举措。但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却引发了中小学生"择校"这一负面现象。为了解决"择校"问题和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问题,中国借鉴了国外的教师流动制度,在均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教师的"单向上位流动",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强制性的流动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容易滋生腐败风气,不利于教师安心工作;与教师职业的长期性特点相悖,教师的家庭等后顾之忧难以解决。要真正解决"择校问题",需要将重点高中的名额指标下放到各个初中,利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薄弱学校,实行教育券制度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实行混龄编班制的设想虽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肯定,但无论从实践操作,还是从理论层面来看,都存在诸多缺陷。混龄编班制不仅违背了班级管理的全面发展原则,不利于幼儿的共同进步,而且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统一开展。同时,混龄编班制更易引发幼儿安全问题,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而必然遭到家长的共同反对,给家园合作带来严峻挑战。混龄编班制并不应成为幼儿园班级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只有适度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才是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