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国祎 《文教资料》2007,4(2):11-12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规模经济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高校扩招、合并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规模经济现象和规模不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高校这个行为主体对高校确定适度规模做出分析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劳动力供给实施干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笔者运用俱乐部公共产品理论研究了高等教育最佳供给量和最佳招生规模问题。在对高等教育产品特征及产权归属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扩招政策对个体行为模式和组织效率的激励导向。笔者建议,高校招生规模变动幅度不宜过大,改革应当循序渐进,要开放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择路径,优化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衡量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指标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地区差异明显并有扩大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产权安排不合理。缩小差距的根本在于建立健全教育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运用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理论,对华中3省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不仅有利于总结扩招十年来3省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上的模式与特点,而且有利于探索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发展经历六年“量”的扩张之后,现已进入“质”的提升阶段。本文通过描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轨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政策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解析了1999年以来的大扩招;从而明确:高等教育规模发生巨变之后,高等学校应该切实进行发展战略调整——从“全力应对扩招”到“全面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品质的指数,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是衡量一国社会发展动力和民族进步速度的指针.利用灰色关联等维代谢模型GM(1,1)对我国扩招十年来高等教育规模波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以高等教育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具体分析单元,建构高等教育规模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灰色协整预测模型,以为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提供理论解释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带动下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意味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必要性。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增长理论,从过度教育、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高等教育内卷化”角度阐释了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及其拐点,并基于2003-2019年中国境内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占地区常住人口比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拐点估计值约为0.486%、3.168%,目前中国大部分省域高等教育规模效应仍处于拐点左侧,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仍然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部分省域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已经趋近甚至越过拐点,标志着这些省域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预警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具有迫切性,释放高等教育质量红利成为重心。新发展阶段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  相似文献   

8.
浅析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规模效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及高校合并的形势,分析了规模效益的形成机制,指出过度扩张所隐含的规模与效益的矛盾,提出适度的规模扩张才能促成规模效益实现的现点。同时针对扩招压力下过度规模扩张暴露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性调整、进一步降低生均成本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9.
廖春华 《文教资料》2008,(10):161-164
经过几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飞速发展,规模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22%.沉浸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满足,成了流行的社会倾向.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原本并不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量的理论,而是预警理论--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一定发展规模后的预警.忽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预警功能,也就忽视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潜在危险.从而降低了这一理论的价值.准确理解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稳定、有序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升学需求和经济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规模影响的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地方经济情况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互关系.理论假设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且在增量中具有一定的结构调整作用,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和升学需求联系进一步紧密,另外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发决定高等教育的规模.采用工具变量法,考察扩招前后年份的情况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促进了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同时也使其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适应.  相似文献   

11.
后合并时代高校的选择:战略联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高校合并后并不意味着高校间合作的结束,后合并时代的高校战略联盟具有自己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其模式可分为资源共享、学分互换、共同开发项目、合作办学和联邦等五种。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采用适当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NI系数的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和谐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高校的区域布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高考的体制及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等四个方面入手,基于GINI系数理论,量化分析了我国当前东中西三大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不同区域高校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本文通过对《汇编语言》和《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合并教学以及教学效果的对比,总结了在对离职高专教学改革工作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创业教育逐渐受到学术界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方向,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的创业教育也面临诸多问题,应用共生理论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二者的共生融合发展,这是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的新思路。文章阐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分析了共生理论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策略、探讨共生理论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要合理吸取职业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明确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逐步建构并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突出教育课程的统一性、实践性、广博性、衔接性和超前性等主要特征.努力增强教育科学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丰富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贸易全球化,社会需要大量既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动态调整和全面优化原有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体现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管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克秋时期的教育精神。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体现特征,一是教育与人的觉醒和启蒙,二是教育与礼乐化的融合及向善的追求,三是教育与管理的自然融合,从教育与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春秋时代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作用,以及统治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展示了教育的社会性,现实性及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进入“后合并”时代,日本大学进入合并时代,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两起最大的高校合并重组事件。本文从上述事件对两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影响、作用出发开展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大学合并重组的历史渊源、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主要特征、可共同借鉴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趋势等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of hierarchy as well as strong homogeneity, differing from not only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features a high degree of both hierarchy and heterogeneity, but also higher education in continental Europe, which exhibits a low degree of hierarchy.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id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elsewhere, as well as their differences, but have been unable to explain the situation in China. Drawing on Pierre Bourdieu’s field theor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explanatory model for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s shaped by state power. The state created various forms of symbolic capital linked to economic capital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monopolized the quantity in which and means by which these are bestowed, thus causing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otal amount and composi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capital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and forming a steeply stratified structure. The bestowal of symbolic capital was not restricted to a particular group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ead, the scope of this bestowal was gradually expanded, such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regard the acquisi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its attendant economic capital as the objective in their endeavors,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 homogeneity between institutions. The article applies field theory to three key universities polic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ymbolic capital on the field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招生计划制度改革作为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2年至今经历了单轨—双轨—并轨三个螺旋上升的发展阶段,反映出教育与经济的契合。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公平、自主将成为招生计划制度改革的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