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练,是社会主义中国最鲜亮的底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个人”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着手,以尊重史实为前提,以情感互动为支撑,根据大学生自身需求和选择的差异性,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采取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培育好红色记忆,赓续好红色血脉,以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解释力、凝聚力、持续力等,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论与行动自觉,使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自觉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认同中国的文化与价值理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当前出现的种种困境,我们要围绕"三力",扎实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即保持高度文化自觉,加强国内文化建设,增强文化感召力;挖掘文化核心价值,塑造中国精神,增强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海外传播仍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仍存在海外认同困境与瓶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且将这些标识操作化。IP传播具有符号化和可传承的特征,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路径。要从战略传播的顶层设计出发构建IP全球传播体系,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模式,通过“人文+科技”的融合互动,借助文化中介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明确要求,明确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性目标。中华文明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其传播与文化自信自强相互促进、深刻互动。要在立足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新时代,要实现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需要围绕中华文明传播、深化文明交流展开,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理论和概念重新定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议题,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强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接班人的摇篮,大学应担当起文化建设重任,通过增强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文化自觉能力,培养文化感情,生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大学生成为推进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的鲜活力量。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拓展、构建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的多元传播主体以实现控制力,提炼展现现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髓及建构对外传播的话语新叙述以实现沟通力,优化整合对外传播媒体以实现媒介连接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才能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当代价值,诠释其世界意义,在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庞国斌 《文化学刊》2008,(2):123-127
教育、传播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互动关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传播可以有多种途径。教育本身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途径。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播过程。教育的参与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减少了盲目性,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应该按照文化发展的总规律,在高校中提倡文化自觉。要不断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建设具有特色的优秀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媒技术的强势渗透和垄断已无形中将人与"传媒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媒介技术对信息传播速度的每一次增值,最终促使受众自觉地、自我强迫性地信息跟进;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带来符号表征效果的强化,使其传播的信息更容易逃避人的意识的审查;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将人带入一种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媒介技术以这种方式在发挥隐形权力的同时,也在为受众不断赋权和重新赋权,制造着新的平等和不平等的信息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踔 《文化学刊》2011,(2):173-179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仍面临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缺少文化"摆渡者"等诸多问题。因此,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竞争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建构全社会参与建设新格局,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改善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文化对外传播力;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文化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正(接上期)四、参照系比较高校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承载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使命,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对外传播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对外传播力。为了更好地将中国211高校的海外网络传播状况与国际水平进行对比,研究者选取8所境外名校与之进行参照系的比较,分别是:哈佛大学、印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首尔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融合丰富的文化因素,流传至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二十四节气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具有文化普及的现实意义。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开设学期多,受众、知识面广等特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新形势下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该文通过探析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顶层设计、教学内容重构、优化教学设计三方面探讨了二十四节气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创新与文化传播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中医药院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安徽中医药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浓厚的中医药氛围及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内外传播,旨在为国内中小学生进行中医药知识启蒙,让世界更好地接纳中医药文化,目前已初显成效。安徽中医药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锻炼了综合能力、增强了专业自信,彰显了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情趣,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广大央企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的重要体现。实践表明,新闻宣传和企业文化建设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在新闻宣传过程中,建筑央企要自觉肩负起塑造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使命任务,从传播手段到内容形式都需要充分融合媒体内容与文化内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充分结合新闻宣传工作任务与本企业特点,把宣传报道融入企业文化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李子柒”和“我是郭杰瑞”为代表的“网红”生产的跨文化类短视频赢得了中外受众的关注,但是视频内容同质化、表现形式单调、传播渠道单一、品牌建设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和传播格局的演变,须主动建立跨文化传播思维,切实从文化交汇视角出发、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着力生产优质丰富的内容、降低文化折扣效应,改进与拓展传播形式、提高短视频的吸引力,加快渠道融合、促进传播扩面增效,切合受众需求搭建文化社群、增强与粉丝的互动,完善个人品牌形象、打造文化产业链、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化发展模式,从而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物态文化是大学人在校园内建设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它包括校园建筑、园林绿化和人文景观,文化活动场所及传媒设施,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利用,等等。大学物态文化建设是大学人有目的的行为,它源于大学人的文化自觉,出于对大学内涵和意义的深刻认识。高校博物馆既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轨迹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载体,又是大学物态文化建设的主要标识。以博物馆为依托建构大学物态文化群为大学物态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高校的对外传播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对外传播力。中国"211工程"大学(以下简称"中国211高校")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面向21世纪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文化交流的挑战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传媒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选取211高校作为中国高校的样本进行考察,通过Facebook、Instagram社交媒体平台和Google搜集数据并设定权重  相似文献   

18.
<正>一、国际传播中"我为我说"与"别人替我说"(一)从自我澄清到他者塑造长期以来我们的国际传播中,往往将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国际传播等同于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好""自己为自己塑造形象"的过程。但是,如果只是依赖本国传媒的发声能力,只是天然地将国际传播的主体聚焦于本国传媒,这显然还是国际传播中的第一层次。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如何在提升本国传媒与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有智慧地利用海外传媒积极主动或有意无意地"为我们发声"。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既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也是国际文化形象建设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海外社交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账号活跃度显著提升,更加注重具体化、形象化、可触及化的传播模式,从单一文化符号走向复合多元文化符号。同时,我国高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平台建设“冷热”不均、资源聚合机制不健全;多元符号创新使用不够、存在内容同质化倾向;互动方式较为单一,触达率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我国“双一流”高校需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传播运营专业能力,打造立体全面传播矩阵,创新应用多元符号,注重内容建设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拓宽叙事思路,强化互动功能,构建国际传播立体化、多层次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国内外学界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研究为切入点,纵深论证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交融互动、共融共生,从问题导向出发,详细分析了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经验借鉴为指引,就推进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良性互动提出可行性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