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主体性认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此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没有对新课程的透彻理解,就很难真正走进新课程。为了使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当务之急还是要促进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几种意识。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把人的充分发…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已经走进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教师头脑中的旧有理念。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理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前提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靠的是教师在实践中对案例的发现与研究,在新旧思想的碰撞,在同事们的相互启发、交流中逐渐形成。走进新课程,投身课改,不但学生受益,教师也很受益。 一、确立现代教育理念,走进新课程 根据我个人的教学感受和成长历程,我觉得要确立现代教育理念,首先要转变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了,理念新了,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了,教学思维也有了新的建构了,可是“走进文本”总还是让人们有着“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总还是有着隔靴搔痒的嫌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走进文本”依然是在让学生被动地走进文本而非主动地走进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些教师在打着“教师为主导”的旗帜下,虽在拒绝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低效”,却在固执地实践着所谓新课改的“高耗”.本文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具体策略,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程组织的实施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观念,从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全新的教育理念,走进新课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呢?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语教学多年的教师,本人经历了教学改革的风风雨雨,但教学理念、行为真正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还是近几年的事,也就是从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传统教育.它要求教师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积极进行诊断和反思,彻底改变那种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重新塑造新课程中的自我。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中追求教育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改变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地走进新课程.本文结合自己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一、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学生不喜欢学数学,没有兴趣.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激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是时代必需,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我们应该明确课程改革必须由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去完成,因此老师具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影响,对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有深刻影响。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叹:“课改!课改!改得身为教师已不懂得教书啦。那么新课程理念如何走进课堂,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随着21世纪中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已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既要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强凋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教学要向生活靠近,以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化学教学应走进生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这个单一角色转化为学习者、教练员、编著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使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行动。近几年来.我们广大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过程中.仍然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这说明我们教师还没有走进新课程、走进新教研。为了真正走进新课程,深化教师对校本研训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在新课程理念下校本研训的反思与实施.是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和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务必认真抓好抓落实.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较准确地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身的教学行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根本变化。下面,就新理念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与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  相似文献   

14.
银川市实施新课程已近一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无论是已进入课改的实验年级的教师,还是即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通过多次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研讨以及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都有了一个由认识、理解、接受到尝试实践的过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了,理念新了,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了,教学思维也有了新的建构了,可是"走进文本"总还是让人们有着"穿着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总还是有着隔靴搔痒的嫌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走进文本"依然是在让学生被动地走进文本而非主动地走进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些教师在打着"教师为主导"的旗帜下,虽在拒绝着传统教学模式的"低效",却在固执地实践着所谓新课改的"高耗"。本文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具体策略,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在于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否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也渐渐走进了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旧的教育观念。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张扬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已经成了教师们的共识,也向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全身心地真情投入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可是,有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或者以新课程理念为幌子,在教学中出现了种种不作为现象。  相似文献   

18.
银川市实施新课程已近一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无论是已进入课改的实验年级的教师,还是即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通过多次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研讨以及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都有了一个由认识、理解、接受到尝试实践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有新的教育理念,要达到新课程的预期目标,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课程理念、综合课教学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实现分科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荣靖 《青海教育》2004,(11):15-15
新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人文教育与综合实践,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广影响,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如何让教学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课标》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就要学习、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课标》,分析、研究课改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真正走进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广阔空间。经过学习、摸索和实施新课标,最大的感触就是新课标积极倡导“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