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教育》(中学版)1989年第2期上,刊登了刘斌老师的题为“为什么要用新制 Cu(OH)_2?”的文章,文中从 Cu(OH)_2絮状物结构表面的疏松和紧密,活性表面的多少,以及久置 Cu(OH)_2易分解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在乙醛氧化实验中要用新制Cu(OH)_2的原因,读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通过有关实验发现,“氢氧化铜”不一定要新制的,关键是溶液的碱性要强。〔实验1〕取2%CuSO_4溶液2ml,然后逐滴加10%的 NaOH 溶液,并在不同 pH 值时加0.5ml 乙  相似文献   

2.
在乙醛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有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乙醛的银镜反应,另一个是乙醛被新制的Cu(OH)2 氧化.下面笔者对新制的Cu(OH)2 氧化乙醛的演示实验,因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争议与探究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高中化学第二册(2003年版)第165页关于Cu(OH)2氧化乙醛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5%的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该红色沉淀是Cu2O,它是由反应中生成的Cu(OH)2被乙醛还原产生的:Cu2++2OH-Cu(OH)2↓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对这样一个重要实验,近年来有不少教师进行了探究,达成的共识是:①乙醛还原Cu(OH)2的反应需要加热至沸腾;②NaOH要过量。有争议的是:Cu(OH)2是否必须是新制的。以下笔者就“新制C…  相似文献   

4.
在乙醛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有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乙醛的银镜反应,另一个是乙醛被新制的Cu(OH)2氧化。下面笔者对新制的Cu(OH)2氧化乙醛的演示实验,因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争议与探究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检验乙醛的Cu(OH)2必须是新制的,这是为什么?按照课文的实验配比配制的Cu(OH)2并不是沉淀,而是亮蓝色溶液,这是Cu(OH)2吗?若独立取出的新制浅蓝色Cu(OH)2沉淀却与久存或市售的试剂Cu(OH)2一样难与乙醛反应,观察不到砖红色Gu2O沉淀.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一、实验原理新制氢氧化铜在强碱性环境下被乙醛还原: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二、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本实验出现在人教版选修5的第57页,课本实验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实验污染较大。乙醛易挥发,具有刺激性,并且  相似文献   

7.
高中化学第二册乙醛的性质那部分,讲到“乙醛能被一种弱氧化剂,即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为什么要强调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呢?原来,氢氧化铜沉淀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或加热处理),结构会发生改变。新沉淀出来的氢氧化铜原是通过羟桥相连的,而在  相似文献   

8.
乙醛能被新制的氧化铜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习有机化学时,大家都知道CH3HCO能被新制的Cu(OH)2氧化,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上写着CH3CHO能被新制的CuO氧化。笔者在进行CH3CHO与新制的Cu(OH)2反应的实验教学时,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堂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检验乙醛的Cu(OH)2必须是新制的,这是为什么?按照课文的实验配比配制的Cu(OH)2并不是沉淀,而是亮蓝色溶液,这是Cu(OH)2吗?若独立取出的新制浅蓝色Cu(OH)2沉淀却与久存或市售的试剂Cu(OH)2一样难与乙醛反应,观察不到砖红色Cu2O沉淀。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由于乙醛具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相似文献   

11.
由于乙醛具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此法是检验醛基存在的一种方法。要保证本实验成功必掌握两个条件:1反应要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从而使醛的氧化加快。2避免生成大量的氢氧化铜沉淀。按课本要求用量,由于氢氧化钠用量...  相似文献   

12.
教材必须保证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勿庸质疑的.在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58页实验3-6中:新制的Cu(OH)2也是一弱氧化剂,能使乙醛氧化生成乙酸,方程式为"CH3CHO+2Cu(OH)2加热→CH3COOH+Cu2O↓+2H2O",笔者对该反应方程式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3.
乙醛分子中含有醛基—CHO ,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为乙酸 ,而氢氧化铜则被还原为红色氧化亚铜沉淀。但在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却不一样 ,红色、黑色、黄色、绿色都有出现。这跟选择试剂的用量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操作要求 ,选用 1 0 %氢氧化钠溶液 2mL ,滴入 2 %硫酸铜溶液 4~ 8滴。 2 %硫酸铜溶液很稀 ,且用量才几滴 ,很显然是控制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量。若是硫酸铜溶液用量多 ,生成氢氧化铜的量自然多 ,在加热时 ,氢氧化铜部分分解为氧化铜而出现黑色沉淀。1 0 %氢氧化钠溶液要用到 2mL左右 ,跟2 %硫酸铜溶液的用量相比 ,碱液明显要过…  相似文献   

14.
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两个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冬梅 《化学教学》2002,(7):12-12,5
根据教材介绍 ,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新制Cu(OH) 2在碱性条件下氧化 ,此方法可用于检验醛基的存在 ,学生们做这个实验时 ,出现了很多颜色变化 ,为培养学生们科学探索的精神 ,我们以此为课题 ,组成了课外活动小组 ,就这两个条件进行探讨。1 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二个小组分别进行研究 :第一组 :研究使用新制的氢氧化铜与放置时间较久的氢氧化铜跟乙醛反应有何不同第二组 :研究碱性强弱不同时 ,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现象每组在实验时都观察常温、微热、加热至沸腾及冷却后的实验现象 ,每组互相配合、切磋、讨论。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2 .1 新制…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选修五第三章在谈及醛基检验时,沿用了旧教材的2种检验方法,即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检验,其中关于新制氢氧化铜的检验,教材上是这样描述的:“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人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氢氧化铜,振荡均匀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  相似文献   

16.
乙醛跟Cu(OH)2作用,欲使实验成功,Cu(OH)2沉淀一定要新制得的吗?为解答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7.
1实验成败原因分析 乙醛还原氢氧化铜是乙醛的重要化学性质,反应式是: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 ↓+3H2O,反应中有无红色Cu2O沉淀生成是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8.
高中化学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185页[实验7-5]“纤维素水解”的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也是一个疑难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对于引导学生学好纤维素的重要性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材中采用90%浓硫酸滴到棉花或滤纸上,再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小火微热直到溶液变成亮棕色,最后加新制的Cu(OH)_2加热煮沸。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成功,实验现象也不明显,溶液经常由于硫酸浓度过高而被炭化成黑色,看不到亮棕色,最后加新制的 Cu(OH)_2,加热煮沸也看不到砖红色的沉淀出现。  相似文献   

19.
针对教材中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的实验问题,对教材实验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再设计正交试验探究NaOH溶液的浓度、CuSO4溶液的浓度、CH3CHO溶液的浓度三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优选出短时间内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20.
对新制氢氧化铜的成分,新制氢氧化铜参与反应的本质,乙醛、葡萄糖分别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不同现象以及含醛基物质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