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正确地理解它,对研究老子的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对把握道家学说的基本特征和嬗变规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无为"的具体含义,历来是见仁见智,分歧很大.视"无为"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者,固然是望文生义,失之浮浅;而将"无为"解为循客观规律而行者,亦不免有拔高老子之嫌.本文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老子》书中多次讲到的"善为",也即通过他自己所谓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现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2.
浅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不仅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用特别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安危。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道的核心基础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无所作为。老子试图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治国效果,体现了"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5.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老子思想中重要的政治观就是无为,即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纯任自然,按照内在的法则和规律办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所体现的核心精神就是和谐.老子政治上的和谐包含己和、人和、物和三个方面,"三和"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我们今天的和谐政治观有深刻启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行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9.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和合思想渗透于他的"无为"思想之中.而其中的"不争"堪称核心.不争,即安于现状,不与人争.从个人修身方面来讲,老子主张知和知常,少私寡欲,勤俭节约.在交友方面,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主张人性回归,像婴儿一样"不争".同理,在治国方面,他也提倡统治者"不争".主张不争之争,即通过不争的手段达到争得效...  相似文献   

12.
"无为"的观念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体现,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出于"自然"的无为,一个是主张"德化"的无为。本文从天道、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两种思想各自的价值取向、人性认识、实现"无为"的过程等方面展现了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且突出的一个观点是"无为"。当代人常常将其误解为"无所作为"之意。然而,"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顺其自然、少私寡欲、适度而为等形式,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为解决现实社会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冰媛 《考试周刊》2012,(27):27-27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他的这种"无为"思想,无疑含有积极因素,具有现实意义。他也提出了无为的方法:要顺应从民意,要有自知之明,还要节制私欲。理解老子,理解"无为",应从道入手,只有深刻地理解"法自然"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那饱含思辨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6.
对于老子"无为"概念的诠释主要有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和顺万物之理而不主观妄为两种代表性观点。郭象则提出,君主的"无为"是顺任万物的"自为",而万物的"自为"以"性分"为依据,也是"无为"。因此,他并不认同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的观点,所以提出"上下皆无为"的主张。郭象认为,万物"自为"则能逍遥,"无为"与"逍遥"意义一致这一点同于庄子。"性分"的主要表现是能力,万物适性的"自为"就是各当其能,这一点受到韩非的影响,也延续了"才性之辩"的思路。老子的"无为"与"自然"具有不同主体,郭象认为万物的"自然"也是"无为",这是顺着王充和河上公的思路。郭象对"无为"概念的诠释综合和发展了之前学者的思想并有创新,突破了老子对"无为"主体的限定,赋予了"无为"概念以新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结合老子的思想体系,从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和政治论等方面分析"无为而为"的各种具体含义道无为而物为、上无为而民为、无为外而为内、正无为而反为.  相似文献   

18.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三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  相似文献   

19.
谈老子的“不言之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哲学的根本主张,其根柢在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从"道"自然无为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不言之教"的命题,在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无为"、"无欲"、"无争"作为主要内容,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实有似无"的无为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认识自然之道、实现个体充分自由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化思想言约文丰,博大精深。老子教化思想遵循"遵道而行"的教化原则,坚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教化方式,并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教化要求。老子认为,不但治国要"无为",教化也要"无为"。"不言之教"是身体力行的教导,是一种大道之教。在老子看来"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为道",即实现"绝圣弃智"。把握了常道,自然就可超越直接经验而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教化观对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