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晚清讽刺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不同于其他讽刺小说的是,它同时也可以被视作一部历史小说。《孽海花》体现出的“史传”传统——记录历史的责任,撰写史书的意识——不仅让这部小说具备了历史小说的特性,而且影响了小说讽刺的方式和效果。《孽海花》这种历史与讽刺的高度融合,使小说的讽刺达到了那个时代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根据李欧梵对颓废的阐释,《孽海花》具有颓废的艺术魅力和现代性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作为末世王朝最后留影的晚清社会的腐败与病态;清末妓女傅彩云的欲海沉浮;末世状元金雯青在官场和欢场上征逐和败退的虚无人生及其时不我与的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3.
《孽海花》通过文本中纷繁复杂的要素并列以及叙事上的刻意求异,造成文章各个层次上的裂隙和断层,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重建其意义,获得快感,在流行过程中不断增值。  相似文献   

4.
《孽海花》采用零视角为主的多重视角模式展示了一幅真实而全面的晚清社会画卷,体现了作者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批判与反思民族文化的深刻思想。同时《孽海花》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精髓又有重大创新,是同时代小说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5.
《孽海花》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但实际上它的重心不在暴露谴责,而在文化反思。作者特意安排了平行对照的情节结构,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男性群体之间、女性群体之间的多重比照,渐次否定了中国的各个文化群体,最后作者持肯定态度的却只是来自异域的人物,从而凸现了作者对社会转型期国民劣根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7.
吴趼人、林纾的历史小说创伤基本代表着清末民初历史小说的两种倾向:前沿袭传统历史通俗演义,后则追求正史价值。曾朴《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不直接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通过世态风俗描绘展示时代风云与历史进程,体现出“风俗史”特征;男女主人公在精神特质上的“非英雄”与“非道德”,有别于传统历史叙事,体现出曾朴对法国历史小说浪漫精神的接纳。《孽海花》意在挖掘中国化传统钳制历史和人性发展根源的努力,使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正统”叙事话语的主体意识和人精神。这体现着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袁宏的《名士传》和戴逵的《竹林七贤论》,在传写人物、塑造形象方面,不仅大量利用了体现名士风度的资料,并承用品评人物中重视精神的时风,努力展示人物个性、表现精神,传神写照,从而塑造出了一群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名士。《名士传》与《竹林七贤论》体现了传记文学人物传写的新方向,同时,它们成功的人物传写也为后起的传奇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慕德芳 《考试周刊》2011,(41):19-20
小说《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关系及其发展作为一条主线,描述了近三十年的政治文化变迁状况,显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本文重点论述了《孽海花》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傅彩云就是《孽海花》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文章从人物性格、结构价值、伦理思想方面写出傅彩云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是与传统妓女形象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10.
介绍《续孽海花》《续孽海花》作者燕谷老人系常熟张映南之笔名。映南为前清甲午翰林 ,曾任朝鲜领事。当时目击吏治腐败 ,外祸迫急 ,对德宗毅然变法有所了解 ,亦有所同情。民国后杜门家居著书自遣。丁丑日寇入侵 ,崎岖于桂林阳朔之间 ,绕道至海上 ,赁一小楼。生活极为清苦 ,乃将所撰《续孽海花》说部稿本售与出版商人。《孽海花》原著人东亚病夫为同邑曾孟朴 ,曾在上海创设真美善书店。生平著作除《孽海花》外 ,尚有自传式之《鲁男子》 ,尤喜翻译嚣俄小说。晚年体羸多病 ,读书虚廓园 ,而《孽海花》说部直至孟朴作古未曾完成。曾氏《孽海花》…  相似文献   

11.
舒慧香 《考试周刊》2012,(49):17-19
美国电影《八月迷情》自上映之日起便毁誉不一,有人大唱赞歌,有人嗤之以鼻。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影片在故事结构、电影聚集、时空安排等方面的优缺点,得出了较为客观理性的结论,即影片虽然存在着故事情节方面的极大弊病,但同时有颇多可取之处,比如它的声音配置、时间安排等方面很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2.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13.
14.
这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一家三口迫于无奈分离,却又在冥冥之中被音乐牵引着走到了一起。从未见过父母的伊凡始终坚信父母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一路寻找。影片中三人的故事就是三条音乐线,他们有着各自的乐章却又交错在一起,表现出相同的受情和亲情.这是部温暖的电影,指引着人们在乐章上舞动真情。爱,寻找,坚持,音乐共同演绎出这个动人心弦的乐章。  相似文献   

15.
汉桓帝、灵帝时期,清流名士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记载了这些清流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历来多有人论及此事,但未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聚焦于汉末清流名士.文章首先辨析《世说新语》中的“汉末清流名士”,然后对这些人物及其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士人新风尚变化的原因,其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世说新语》与“汉末清流名士”关系的考论,展示刘义庆眼中的理想士人人格.  相似文献   

16.
17.
《阅读与鉴赏》2004,(3):F0002-F0002
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成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后世画家顾恺之、陆探微等仰慕他们旷达不羁的风采,作有《竹林七贤》,可惜今已不存。所幸1961年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杨欢 《文教资料》2011,(33):12-13
对《聊斋志异》中花鬼狐妖的研究可谓不可胜数,而凡俗女性却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重点对作品中的凡俗女性进行审美观照.并试图探求她们身上所反映的蒲松龄的名士气息。  相似文献   

19.
一个阶层的审美风尚总是内在地体现了这个阶层的基本文化存在状况及其价值取向 ,并反映着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试图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反映出来的两晋名士关于饮食、清谈和山水之游的审美风尚的考察 ,探讨当时社会文化群体精神的存在情形 ,追寻两晋社会进程的基本脉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另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