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达到什么程度?"王绶琯院士想了想说:"不会太乐观"。这是主论坛开始前,《教育》旬刊记者和王绶琯院士交流的一个片断,他的回答充分证实了"科学教育,教师为本"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围绕这一主题,在长达8个小时的主论坛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探讨得极为热烈。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7,(1)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科院党组成员的郭传杰,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格外重视。2006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论坛”上,他以独特的视角对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郭传杰对于“科学发展从青少年抓起”这个问题的认识,早在国外留学时便深入思考。十几年前,郭传杰收到王绶琯院士写来的一封信——一个关于创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倡议书。当时,郭传杰对此倡议极为赞同,  相似文献   

3.
王绶琯院士     
王绶琯院士,著名天文学家、科普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  相似文献   

4.
王绶琯院士     
康香阁 《邯郸学院学报》2007,17(3):F0002-F0002
王绶琯院士,著名天文学家、科普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种传统,总喜欢说某人是天上的某某星宿下凡,以显示这个人不凡的才能.这当然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我国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却是一个真正的"上应星相"的人.为了表彰王绶琯为天文学所作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北京2000年8月3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文台原台长王绶琯揭批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时说,李洪志从报刊上摘下一些科学新闻,又整段地抄录科普文章,显然想利用当前科学研究中待探索或未知领域来装神  相似文献   

7.
吴昊辰 《教育》2007,(1S):22-23
在见到王绶琯院士之前,本刊记者心中多少还是有一些忐忑不安。然而当坐在这位曾经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的老人面前时,他和蔼安详的态度却让记者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  相似文献   

8.
LAMOST之旅     
LAMOST,原名“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译全称为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它是王绶琯院士和多位天文学家集思广益选择的一个介入国际上天文“大科学”建设的项目,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LAMOST”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本文作于世纪之交,叙述了在当时学科发展背景下一项新型天文望远镜的研创过程,涉及到科学发展中的一些战略思考,是王院士自己的治学体会.本刊发表此文,对我们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LAMOST之旅     
LAMOST,原名"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译全称为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它是王绶琯院士和多位天文学家集思广益选择的一个介入国际上天文"大科学"建设的项目,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LAMOST"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本文作于世纪之交,叙述了在当时学科发展背景下一项新型天文望远镜的研创过程,涉及到科学发展中的一些战略思考,是王院士自己的治学体会.本刊发表此文,对我们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绶琯院士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教育专家.多年来,他从高中科普做起,到初中,再到各级党政干部,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普教育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按科普的层次顺序可表达为:全民科普、科技精英层次的科普和管理决策层次的科普.根据普及的对象和内容,具体操作方法可表达为:全体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提高,以广大的初中学生群体的工作为切入点;科技精英后备队的科学素质的培育,以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群体的工作为切入点;各级政府领导层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以科技论述和科技信息的沟通和评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王绶琯院士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教育专家.多年来,他从高中科普做起,到初中,再到各级党政干部,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普教育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按科普的层次顺序可表达为:全民科普、科技精英层次的科普和管理决策层次的科普.根据普及的对象和内容,具体操作方法可表达为:全体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提髙,以广大的初中学生群体的工作为切入点;科技精英后备队的科学素质的培育,以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髙中学生群体的工作为切入点;各级政府领导层的科学素质的提髙,以科技论述和科技信息的沟通和评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7,(1)
桌上放着红苹果,让一群学生说出对它的想象,结果大多数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学生只能说出不到10种答案,而经过艺术教育熏陶的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出了几十种“说法”;与此同时,越是年幼,对苹果的想象越是丰富,初中生就开始遭遇“瓶颈”,而高中生则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苹果就只是“苹果”了——这是前不久某学校开展中学生科学知识测试的有趣答案。上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论坛上,享有“科学泰斗”称号的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就中学生学科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就科学教育来说,说给我听不如做给我看,做给我看不如让我亲身实践。只有当学生亲身参与了这样的活动,那些知识才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才可能让他产生浓厚兴趣。而在取得了一定的知识后,对他才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和乐趣。当时,王老关于科学教育和如何点燃孩子科学想象的“灵感”的一席话,博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3.
丙戌年的“大雪”过后,熙熙攘攘的北京西客站又多了一群客人。2006年12月16至18日,全国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论坛就在与西客站比邻的京铁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教育、科学战线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到场参会。亲临会场的有王绶琯、王元等多位院士及国家部委相关的领导。科学教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在国外提出。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确立,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确认,加强科学教育成为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此次论坛的召开,旨在交流经验、相互借鉴,以推动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此次论坛共涉及科学思维与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及科学思维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有机渗透等6大主题,通过专家发言、经验介绍、会后交流等形式,对科学教育如何在中小学扎实开展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分析了科学教育目前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意见。本刊通过集体策划,派出多路记者,分别对本次论坛与会的教育部领导、中科院院士、对科学教育有独到见解的人士、在科学教育实施中卓有成效的单位个人以及国外实施科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深入采访,多角度地对这次论坛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王绶琯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43年在重庆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天文,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开创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对提高中国时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90年代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LAMOST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7,(1)
在见到王绶琯院士之前,本刊记者心中多少还是有一些忐忑不安。然而当坐在这位曾经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的老人面前时,他和蔼安详的态度却让记者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一谈起科普教育,老人立刻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与记者谈论起自己的观点。这位已有83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不仅是科学界的泰斗,更称得上是青少年科普事业的先驱。早年他主持北京天文台工作时,就曾多次在中学、科技馆、天文馆等地进行座谈、讲演,直到现在,他还坚持每年参加青少年天文夏令营。他编著的许多科普读物都深受青少年喜爱。1999年,他与60余位中科院院士、科技专家联名,倡议组织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并先后捐款27万元用于俱乐部的活动经费。如今,为了让更低年龄段  相似文献   

16.
76岁高龄的魏江春院士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论坛",《教育》旬刊记者怀着一份崇敬采访了魏江春院士。魏院士和他的"生物地毯"工程采访的话题先从"生物地毯"工程说起。  相似文献   

17.
对话院士:王绶(王官),天文学家。1923年1月15日生于福建福州。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等职。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也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93年,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绶(王官)星,以示对这位中国天文学者的尊敬。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论坛会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参加会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教授,就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方面的有关问题请张教授谈了一些看法和观点。《教育》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张院士,您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科学精神培养方面,主要缺失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