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坚是东吴集团的奠基者,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都有不少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但在这些记载和传说中出现的却是两幅截然不同的面孔。史家笔下的孙坚以勇猛善战著称,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是一位数得上的英雄。但在元杂剧、《三国志平话》以及其它民间创作中,孙坚不仅武艺低劣,而且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是一个十足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坚形象进行了重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还原,作者不仅写了孙坚的一些英雄业绩,同时还送他一个"江东猛虎"的称号,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他一代英豪的面目;其二,从"拥刘"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删去了孙坚斩华雄、败吕布等功劳,淡化了其历史作用。与元杂剧和《三国志平话》相比,《三国演义》对孙坚形象的处理更有分寸,也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许多同学喜欢读《三国演义》,喜欢听《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吕蒙读书的故事。三国时期的东吴,有一名大将叫吕蒙。他虽然英勇善战,但常常被人瞧不起,因为他没有多少学问,他  相似文献   

3.
"反英雄"是一种当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全球化语境中,引入这一新的文化视野,对于《三国演义》研究无疑是一种合理和必要的选择。以"反英雄"——一种全新的当代性阐释来丰富《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是对小说经典具有时代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以一人之口敌东吴群臣之舌,最终说服吴主结成孙刘联盟,可以说是名利双收,风头出尽。然而东吴群臣的唇枪舌剑,更加衬出孔明的儒雅智慧,《舌战群儒》堪称一场经典的论辩,在此,双方的“问”都大有技巧,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草船借箭与换脑筋刘国荣《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写曹操发起浩浩荡荡83万大军,想一口吞下东吴。东吴倾刻之间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大敌当前,大江之上,要想抵抗曹操,御敌的最好武器是箭。可眼下尚缺10万支,周瑜纵有天大的本事,在短短的时间内也造不出来。然而,...  相似文献   

6.
罗贯中虽然极力在《三国演义》中美化刘备,丑化曹操,他的这种美化只表现在能够对人物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描述上,而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较大的更改。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专权独大以及对事物处理的高人一等必然会导致其心理上的唯我独尊,难以容人。研读文本可发现,马谡、魏延、廖立这三人都是自认为很有能力(事实也证明其并非庸才)而爱发狂言。而诸葛亮对这种人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坚决打击。然而,所有这些错误都被罗贯中以生花妙笔或掩盖(如廖立)或美饰(如马谡),甚至成为证明诸葛亮智慧过人的"事实"(如魏延),而且这些内容随着《三国演义》的盛行而逐渐被人信以为真,诸葛亮也就成了近乎完美的神人,直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7.
三国的时代,是个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英雄辈出、豪杰云起的时代。因此,在《三国演义》里,能看到许多武功将略迈等越伦、冲锋陷阵骁锐莫当的猛将、勇将,如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典韦、许褚、张江、徐晃、黄盖、周泰、甘宁、太史慈等;还有这里要说的目布。说起吕布,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他并不陌生。《三国演义》里的吕布,有三点给人印象很深:一是勇,二是漂亮,三是人品差。先说勇,《三国演义》里虚构出一段历史中从未发生的虎牢关王英战吕布,以猛勇如张飞、神勇如关羽,却要二人合斗一人,这在《三国演义》里也只此一回。…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在《三国演义》中,有才之人庞统准备效力东吴.经人举荐面见孙权。但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面黑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于是将其拒于门外。  相似文献   

9.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汉末三国时期孙吴一方人才之盛、英杰之多,看《三国演义》对于东吴英雄人物的描写,指出它描写成功的地方和拥刘反曹观念影响,以东吴人物作蜀汉人物之陪衬导致的诸多失误与不足:并指出这是小说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文学界对《三国演义》主题的探讨一直众说纷纭,终无定论。要正确地揭示其主题,一方面要了解多年来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找出其正确性和偏颇性;另一方面应从小说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抓住其实质。这样,就可看出《三国演义》的主题应为:通过对后汉三国时期"分""合"历史的演义,颂扬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2.
《赤壁之战》是小语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文章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黄盖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并下只有智囊系统,这已为广大读者所认知,除此至少还有武装系统和决策系统,所以智囊系统就不是一支绝对独立的力量,其功能的发挥也必然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限制,从而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三国演义》中的任何一个智囊系统部附属于特有的政治集团,尤其是政治集团中的决策系统,因此,它与决策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来自决策系统对它的影响也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强调了"人和"对战争的决定作用.人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义","义"在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中如影随形、不可或缺.本文抽取了小说中诸多战争的起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以探究《三国演义》文学呈现"义"对战争性质及结局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空城计"的故事家喻户晓,尤其是自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更是流传甚广。在几百年的《三国演义》接受过程中,人们试图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对这个经典故事进行演绎,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等。由于各种艺术门类自身的特点,在对小说文本进行生发的同时自然要带有鲜明的自身的烙印。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电视剧技巧以及京剧表演的对比分析,探究各种艺术表现方式对"空城计"故事解读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从美学的角度谈《三国演义》并不自霍雨佳同志的《三国演义美学价值》始。但过去讲《三国演义》美学的文章,一般都局限在艺术美的范畴内,如讲《三国演义》的艺术形象美、抒情写景美、语言文字美等。《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一书则跳出了过去讲《三国演义》美学的圈子,对《三国演义》的美学作了全新的开拓。首先,该书一破过去的所谓《三国演义》宣扬的封建道德无美的陈说,认为《三国演义》里有两种道德: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着眼于维持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三国演义》研究来说,胡适的考证及其结论具有奠基性意义,甚至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的观点对于突破今天狭隘的文学研究也有某种启示。然而,胡适否定《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其学术见解与价值评判也存在着严重偏颇。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对它的研究向来是大家热衷的焦点之一。有人研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有人从小说的结构去分析《三国演义》;也有人专门研究《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技巧等等。本文通过使用语用学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话,一方面展现人物对话所蕴含的智慧,另一方面展现这一理论的强大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20.
浅析刘备的“仁义”──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随感河北高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张彦昌最近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对刘备的"仁义"形象有些粗浅看法,特别是对照鲁迅先生"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评论,愈感到鲁迅说的深刻、中肯,入木三分。刘备在《三国演义》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