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曹操、孙权、刘备分别占领中原、吴地、蜀地、形成三国立局面,其中蜀汉政权立国 四十三年,是三国中立国时间最短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刘备为首的外来地主势力没有重视增益益州土人士,人才没有本土化,以致后期人才缺乏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汉末三国时期孙吴一方人才之盛、英杰之多,看《三国演义》对于东吴英雄人物的描写,指出它描写成功的地方和拥刘反曹观念影响,以东吴人物作蜀汉人物之陪衬导致的诸多失误与不足:并指出这是小说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的实践,及其三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证明了他的《隆中对策》的确是“旷世奇策”、“千古绝唱”,是世界谋略宝库中的精华典范。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他的确是“三国论”的首创者,蜀汉政权的重要谋划者、开创者,蜀汉外交的坚定捍卫者,“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坚定执行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支撑的主要人物之一。诸葛亮出山从政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的“三国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诸葛壳出山从政后所形成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他治理下的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他本人形成的诸葛亮历史文化与诸葛亮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蜀汉史学家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是三国时期论赞体的杰出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史学价值。杨戏以“季汉”为名作赞,确立了蜀汉正统的话语,而汉末三国的正统论的论争亦发端于此。《季汉辅臣赞》对于蜀汉君臣的品评相较于陈寿的品评不尽相同,两者对于人物的态度各异,《辅臣赞》中更是有许多陈寿所没有品评的人物,笔者将做简要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乱频仍。各方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都在不遗余力地招揽人才。加之门阀观念被突破,人物品评之风兴起,造成继战国时期之后的又一次"重学意识"高扬,人才荟萃的局面,从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吴、蜀两方战略策略上的得失胜负.荆州是三国形成时期政治地理的焦点,赤壁之战后三分荆州的局面以及吴、蜀在战略策略上的胜负得失不仅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更进一步影响了三国局面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蜀汉最终亡国,与其军事效能尤其是战斗力低下亦有重大关系。效能低下,便不能以战养战扩张地盘,壮大自身战争潜力。低下的原因在于蜀汉抱持速胜幻想,不断进行无效的军事冒险,因此既无时间强军,也无创设强军制度的意愿。此外,未能改变蜀地尚文民风,坐失培养大量优质军事人才的机会,也是军事效能低下的一大成因。  相似文献   

8.
蜀道与三国     
三国历史也是一部蜀道发展史。蜀道名称出现于三国,围绕着蜀道的汉中战役催生了三国的实际形成,通过蜀道展开的魏灭蜀汉之役实际宣告了三国鼎立的结束。三国争雄促进了蜀道旧路的维护修复和新路的开辟利用,蜀道的主线、大道和支线、小路在三国历史中均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掘蜀道三国历史及其遗迹对沿线地区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旅游实力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以蜀汉为主体的三国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蜀汉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历来史学界持续不辍之学术思潮的强势推动,实在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正>王家伦先生《预设课堂与课堂预设,课堂生成与生成课堂——从三国时蜀汉帝国的兴亡说起》(1)一文,以三国故事为喻,认为"蜀汉帝国兴衰"和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甚是密切,厘清了"预设课堂与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与生成课堂"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指导课堂形态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感佩先生熟读《三国》并以大喻小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此后留存下许多传说故事。张飞以及张飞传说已经渗透到阆中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影响世代相承。  相似文献   

12.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以后,蜀汉政权依据周边不同的政治格局,灵活选择防守策略,建立了一条比较稳固的边境防线。在经济、军事实力皆不如魏、吴两国的情况下,蜀汉依然能维持三国鼎立格局达数十年之久,四川盆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正确的防守策略是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国时期蜀汉灭亡的原因一、诸葛亮的人才观妨碍了他去"总揽人才",以致帐下文臣武将,后继乏人;二、关羽轻乎外交上"联吴"的国策,刚愎自用,御下亦欠仁义,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蜀汉国力大伤;三、刘备托孤,诸葛亮主政,不能"内修政理","卧薪尝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反而连年用兵,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又不能"西和诸戎",广结盟友,令国势日益衰颓.  相似文献   

14.
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引人注目的人物蒋琬其实是一位真正的三国历史名人,其宽广无私的领袖气质、精明稳健的政治家风范和非凡的战略头脑使之成为诸葛亮之后支撑蜀汉大局的众望所归的社稷之器,为蜀汉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研究十分活跃,对诸葛亮南中平乱的看法又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诸葛亮指挥的三路南征大军是地地道道的军事征服;诸葛亮率师北返后,并非少数民族自治,而是留有相当数量汉兵汉官统治;南中数郡少数民族一直反抗蜀汉政权,蜀汉并没有真正解决民族矛盾。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也就此提出一点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界先辈和同侪。  相似文献   

16.
洪涛 《文教资料》2013,(25):1-3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隆中对》的作者。本文在《隆中对》发表1806年之际,抚今追昔,探讨《隆中对》的创业观,研究后发人才创业与开发,从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和创业观:构建有利环境,打造人才特质;重视组织内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蜀汉文学论     
蜀汉文学是三国文化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蜀汉能文之士有许靖、诸葛亮、向朗、秦宓、费祎、杨戏、姜维、来敏、谯周、郤正等等,蜀汉文学整体成就较低,但不乏名家精品;在作家队伍上,由荆州人士和益州人士两部分构成;在文体上,以散文为主;在文风上,以典雅古朴为主要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刘涛 《语文天地》2009,(9):50-51
成语“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得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这个典故是刘禅传下的。刘禅(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期,襄沔地区处于南北各政权相争之地,襄沔大族也成为各政权竞相争夺的对象。从襄沔大族与三国政权的关系看,蜀汉政权中襄沔地区人士最为重要,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相似文献   

20.
三国84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三国酝酿建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晋、吴对峙时期。又可分为五个写作板块:曹操专权;“蜀汉”;“曹魏”;“孙吴”;晋、吴对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