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开往心灵的地铁——论史铁生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若琴弦》是标志史铁生转折性的一部力作,他的创作视点也由关注个人的困境而转向对整个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着重从希望、绝望、虚妄入笔,探讨他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
朱莉 《成才之路》2013,(27):50-50
当我们处于厄运的时候,当我们败下阵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一场巨大灾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将人生寄托于希望。希望会使我们忘记眼下的失败和痛苦,给自己的人生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给生命注满希望,朝着这个亮点迈起你的步伐,不要注重你的结果和开始,只求过程之美。而史铁生先生的《命若琴弦》不就蕴含了这个道理吗?给生命注满希望,才有了动力,才能铺就成才之路。三弦琴,弦在琴上,拨动的是生命的脉搏。丝丝音符演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由于自身的残缺,陷入自我价值丧失的危机。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思悟由个体延伸到社会,认识到人生的虚无和荒谬。面对价值观念的断裂和缺失,史铁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挖掘深入思考,试图找到一条重建之路。史铁生通过对人性的探寻,看到人性中的神性品质,并在神性思考的过程中,悟到了生活的真谛,重新确立了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作为“思想型作家”史铁生的意义显然是别的作家担当不了的。他从沉重的残疾肉身开始,在宗教神性光芒的照耀下,勘悟人生真相,追问生命终极意义,寻找灵魂救赎之路,视“过程”为“圆满”。在世纪转型时期,史铁生的存在促使我们返观:我们的生存方式中究竟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缺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写作是他超越人生苦难的精神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剧的人生遭遇,触及了人如何存在的问题。生命本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人自身的努力赋予的。人的存在就是在无意义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等待是人生的一种姿态,也是人的宿命。面对人无法预知的未来,要对未来怀有希望,怀有信仰的去等待,哪怕最终没有能够实现理想。只要耐心地等待并且努力地奋斗过,生命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这等待和努力本身就已经构成了我们生命历程。对于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对于未来,我们无法预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尽个体生命最大的努力,消除生命的无聊,寻求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生有无意义?既无意义,也有意义。这种悖论式的存在正是人生的实相。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深刻地演绎且解析了这个人生悖论,即以主人公"老瞎子"的人生遭遇象征人类的命运,他一生都在有意无意地反抗着生命的荒诞,并在反抗这种生命的荒诞的过程中绽放生命的崇高,并以这种心境达到与生命和解的审美境界,即对人生的觉解,而后继续活下去。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和史铁生都是具有浓厚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城堡》与《命若琴弦》中主人公k和老瞎子对生存之路追寻,展现出了不同民族的卓越文学家对人类命运所进行的共同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人的困境是永恒的,困境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的、荒谬的这构成了充满虚无感的人生背景。对人的超越之路,他表现出深刻的自我矛盾与疑虑。  相似文献   

10.
上帝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面对人生三大困境——孤独、痛苦、恐惧,他以自己残缺的身体,在生命体验散文中展现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最深处的颤抖。他用笔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命永恒之路。  相似文献   

11.
清代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传承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前期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可称繁盛,从蒋金式、蒋鸿翮到杨伦,杜诗家学绵延百余年不衰,且贡献出《杜诗镜铨》这样影响巨大的杜诗注本。勾勒出蒋氏家族杜诗学的传承链条,厘清其继承和发展情况,可以例证清代杜诗学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13.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其思想的主流是圣人之道的儒学,但他也接受了佛、道的影响,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矛盾性。一方面始终以弘道为己任,践履着圣人之道,具有强烈的入世愿望,而另一方面,时而又流露出慨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以及避世归隐的思想。其人格品质具有内刚外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四始”是毛公总结出的作诗的最高要求,也就是要求诗人把诗歌创作和国家的命运、王道的兴废结合起来。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四始”无关。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以其跌宕的生活经历,崇高的性格气质,聪颖的才学,创作出“自是一家”之词,倡导“以诗为词”,这样的豪放之词偶尔不协音律,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苏轼崇高的人生观入手,探讨苏轼写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分析苏词“自是一家”“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指出苏轼词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引出后人对苏词的评论及苏词对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都有着浓郁的隐逸情结,反映了农村的表层现象,对当时农民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较来说,辛弃疾农村词涉及面广,是一幅幅现实生活的画卷;苏轼农村词题材狭窄,多是浪漫情思的抒写。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