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蒋栋梁 《语文天地》2011,(23):26-27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在文言文众多的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尤为突出。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  相似文献   

2.
文言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名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与前后词的结合及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等因素,概括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十一种规律。  相似文献   

3.
从中学来到大学,进行专门的古代汉语的研读,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专业学习。前者还好,对同学们来说是全新的课程。但古汉语词汇、语法这些内容同学们早在中学文言文学习里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其术语和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知识体系,根深蒂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让他们很"纠结"的问题,因为中学文言文和大学古代汉语的教学体系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但给他们带来记忆和理解的冲突,对师范类的学生来说将来还  相似文献   

4.
杨军 《中国教师》2013,(20):52-54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逐字逐句的讲解太过琐碎,而讲得太少学生又不能理解课文、达到课标的要求,教学好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到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效率,找到合适的教学路子,是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在过去几千年中发生了漫长的变化,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应重点讲解汉语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变化规律,比如汉字字义的变化规律等等。使学生能够"穿越时空",用古人的思维来理解文言文,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是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任涛 《语文天地》2013,(19):7-8
文言文阅读题令高中生最感头疼,大部分高中生都说文言文难。文言文确实难,如果要问学生文言文阅读难在何处,他们会说:"读不懂!"如果再具体询问,大部分的学生会说,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在句子中就搞不懂了。为什么每个字或词学生认识,而放在句子中学生就拿不准了呢?针对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青年开头读文言,语汇与文法大多是生的,就一个个字看,也许都认得,  相似文献   

6.
巧译文言文     
邹荷英 《语文天地》2012,(13):36-37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中一直是众多学生最为头疼的一道题,它在试卷中占有12分,同时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对于理解整篇文章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中某些实词在一定语境下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从而使意义也发生一定变化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我国古汉语中一种独特而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在具体的  相似文献   

8.
<正>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畏惧心理,部分老师也认为文言文难教。其实,激趣很重要,再辅以适当的方法指导,加强训练,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观。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文"方面来看。教学中,我们若能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去体会其  相似文献   

9.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认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相似文献   

10.
蒋栋梁 《语文天地》2011,(12):26-27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在文言文众多的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刘艳琴 《考试》2011,(11):14-15
文言文名词的数量很多,如能准确识别,并从句子中梳理之后,剩下的词语就不多了。因为大部分名词不需翻译,故梳理名词,就等于排除许多障碍,阅读和翻译也就轻松多了。  相似文献   

12.
周成兵 《学语文》2008,(4):42-42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的落实点是字、词、句,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形成的规律性的东西往往是重点。文言文教学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常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一个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名词动用”)教师以为讲清、讲透了,但学生在实际阅读操作中反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一、重视知识积累,落实文言现象初中文言文都是短小精悍的文章,属于文言美文,非常适合学生的诵读。如《陋室铭》短短81个字就把自己的居室介绍的很清楚,一句"何陋之有?"就把作者那种身居陋室,自得其乐的心情表露无遗。这种语言上的锤炼非常值得学生学习。但是文言文的语言和现代语  相似文献   

14.
李国明 《甘肃教育》2002,(10):23-2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一大难关。因此,掌握词类活用,并了解它的一些规律,才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李露萍 《考试周刊》2014,(94):29-29
<正>文言文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能力。正确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强调之势,下面介绍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比较容易正确地断句。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遇到名词、代词作主语时,一般可在它的前面断开;看到名词、代词作宾语时,一般可在它的后面断开。找出文中反复  相似文献   

16.
定语是名词短语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定语一般要放在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也有定语放在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之后的,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  相似文献   

17.
<正>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是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同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考涉及的一个考点。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究竟如何才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识别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呢?本文试通过分析两者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并结合课本及中考中的一些典型例句进行分析,让名词活用现象能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将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一、文言文名词用作状语  相似文献   

18.
词类活用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有些词如方位名词,有时作状语,有时活用为动词,初入高中的学生极易混淆。教材介绍过于简略,只是告诉学生是怎么回事,一般辅导资料分条太细,条条框框太多,操作性不强,基本不适用。近几年在教学中,本人摸索出两个巧妙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公式”,收到较好效果,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更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一、积累点滴、夯实根基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文意理解的绊脚石,因为文言文只有在看懂字词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文本。于此,考生平时应该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常见实词94个(总128个),虚词14个(总18个)。如"固",常见意思有: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执,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坚决,一直,例"蔺相如固止之";本来,例"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等。虚词如"而"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将句子中关键性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命题老师设定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具体表现为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修辞手法、古代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