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管理与一般社会管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就学校内部来讲,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针教师的管理。教师管理的特点是:(1)教师属脑力动者,他们的工作需要深入思考,独立钻研,因此时间安排上,要给他们更多的灵活性,让他们有更的创造机会。(2)教师的劳动成果一般属精神产,具有非物质化的特点,在短期内往往难于显现。此,要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发挥他们的特长,保他们的积极性。(3)由于教育属精神生产领域,无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品德行为的养成,周期较长,程复杂。因此,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要十分细致、慎。既要进行定量分析,又要注意定性分析;既要重终…  相似文献   

2.
一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学习西方,中国人抛弃礼教、盲崇法治,一切诉诸制度、政策和法律,一味寄望竞争、利益和奖惩。结果,对于人的防范和不尊重,成为现实制度和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这种治理思路无视中国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渴求,导致人心狡诈、风气败坏、道德沦丧。必须从整体上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的制度建设问题。数千年来中国人以礼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础,其内在精神在于对人的信任和尊重;通过尊贤使能,敦风俗、明人伦,让人心得到温暖、让人性得以复苏,所以能建立行为的准则,塑造集体的风尚,铸就行业的传统。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衡量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主要标准。没有礼,中国社会就会像一架没有灵魂的机器,失去生气与活力。必须彻底改变一种思路,即忽视人情和人心,完全靠法律和制度来治国;这是西方法治的影响,在中国往往流变成压抑人性、摧残活力的法家式管理。今天,必须重新认识礼作为中国社会制度之本的问题,惟此方能走上中华文明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3.
礼治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实现社会有效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积极作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礼以行义、达仁层次的内容,彰显了国人崇礼、重仁的特征,对当代国家治理中重视国人性格特点,循礼养成之道,培养国人尊礼、行礼、循礼的社会风气,辅以法治增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4.
春秋政治家管仲是一个思想颇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对内实施改革,废除了一些传统礼治,却又“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从之”;他对外尊王攘夷,积极开展德礼外交,却又“诈邦,袭莒,并国三十五”。守礼与悖礼、礼治与法治构成了管仲亦儒亦法的思想特征。后人对其褒贬不一的评论实源于此。  相似文献   

5.
6.
一个后生,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他想以此考考禅者,冷不防地问:“什么是团团转?”老禅者随口答道,“皆因绳未断。”后生听了目瞪口呆,说道:“我本来以为师父既然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老禅者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物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后生恍然大悟。佛理·医理·悟道@小昭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做到作者、作品、教师和学生感情的共鸣。首先要入境,其次要动情,再次是要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景语·理语     
人们都知道,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都十分强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那么,景语里是否也有“理语”呢?不能说一切景语皆理语,但至少一般景语里也含有很多的道理,因为情和理本来也是不可分割的,既然景语里有情,那么也肯定有理的因素。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强调景理交融,借景言理。  相似文献   

9.
“入境-会意-生情-悟理”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作为一种方法,它特别强调思维的形象性。因为  相似文献   

10.
孙先锋 《成才之路》2013,(33):56-56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决定了阅读教学价值引导的方式是渗透,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准切入点,正确引导,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  相似文献   

11.
夏立同学问:《伶官传序》全文只有三百余字,读后却让人顿觉感情浓烈,情真意切。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呢? 首先,立论精辟、语言警策。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针对当时宋仁宗喜宠后妃,不思朝政之举。所以,全文“寓论断于序事”,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强调成败由人,起到“片言居要,统领全篇”的作用。接着用十分之六的篇幅,将后唐庄宗的得失兴亡写得惊心怵目,娓娓动人。明确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末尾总结盛衰原因,结论于叙事中自然推出,水到渠成。强调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忘掉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恶果。作者在这里语重心长地评论朝政,意味尤为深远。文中许多精辟的句子所讲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国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人的社会,它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这些独立的个人在各种需求的指引下,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就构成了社会。社会不是个人的符号,不能把个人只看作是社会作用的客体。要看到,个人实际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加者,个人行为的总和构成了动态社会。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的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是先于任何单独的个人的存在的,个人的成长完全依赖于既存的和现实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从个人生存的角度讲,任何个人只有参加社会活动,努力改造他周围的世界,才能把自己创造成一个现实的人。人的本性在于其社会性,因  相似文献   

13.
寻情、探理、识趣,应是解读诗词、走进诗歌世界的三重门。在诗歌鉴赏中,倘能抓住形象,启发联想、想象,开启这三重门,我们便会真正走进诗歌世界,在审美实践中炼就鉴赏美的眼睛。  相似文献   

14.
1995年我走上学校管理工作岗位,反思十多年的管理实践。我的管理哲学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重理、谋合、求道,即追求管理的理性。我认为,管理的前提是"理",只有理得清晰,理得细致。理得深入,理得全面,才能"管"得有效、高效。通过理,才能科学定位,明确方向,确立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通过理,才能达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来促进有效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着力于开发来自学生的资源。诚然,学生的优势是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与智用。事实上,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现实或虚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真知是在同错误的比较中建构起来的。一、善借学生"错问",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启发学生主动发问,因为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才能享用,要想获得,首先必须学会提问。"品社"教材大多比较简略,课文中已有一些问题,应引导学生初读图文并茂的文本,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大胆提问,  相似文献   

16.
17.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增强经济繁荣,保障人民福祉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其所依据的法律应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即法治应是良法之治。那么何谓良法,评判良法的标准如何,正是本篇论文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19.
迄今为止,从制度上讲,人类历史上尚未真正出现过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法治必须是制度性的良法之治与人民之治的高度统一,它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或一种模式设计;它不可能是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恶法之治,或是排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极少数人之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能够同时符合良法之治与人民之治两项条件或标准的法治国家(或社会)在过去不曾有过,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出现。而真正的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只可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某个历史阶段(成熟社会主义)产生,在一切私有制社会里,要么是恶法之治,要么是少数人之治,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法治。  相似文献   

20.
《古井》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它感情诚挚,寓意深刻,语言简炼生动,结构谨严完整。作者通过写古井,忆古井,赞古井,歌颂了古井对人民无所需求,无私贡献的高尚品格;启迪人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在教学中,我建议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