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冒石宏 《小学生》2009,(12):10-11
有照为证 时间随着爬在墙上的暖阳一寸一寸地走过,快下班了,我整理好桌上的一切,坐等着下课铃的响起。无聊之际.我随手翻起邻桌的几本作文本,竟看到了这几个片断——(见图1、图2、图3)  相似文献   

2.
周奎英 《河北教育》2005,(19):12-13
曾经听一位大学毕业生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某一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班主任让学生互相提提缺点,找找错误,有一名学生平时表现很好,没有一个人为她提出缺点。快要结束典礼的时候,班主任为她找了一个错误,说她不犯错误其实也是一种错误啊。话音落下有两秒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3.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4.
自从故宫的文物展品被窃事件曝光以后,“毛贼”一词便在各大媒体上频频出现。可是,查阅了不少权威词典,竟然很少有收录“毛贼”这一词条的,与之相反的是所有的词典都收录了“蟊贼”或“蝥贼”一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5.
徐亦斌 《教师》2014,(9):1-1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见闻、经历颇多,对当今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观点。  相似文献   

6.
有个谜语:一院隔成两下,三男二女分家,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才罢。(打一用具)谜底是算盘。但人们常常猜不出来,因为往往把谜语中的“清明”二字理解为清明节,进而认定这个“用具”一定是清明前后用的一种农具。其实这里的“清明”应该理解为“清楚明白”的意思。像“打到清明才罢”这样一个语句形式同时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思的现象,就是句子的歧义。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语言常常存有歧义,往往要在点破之后才恍然大悟,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一是动宾关系,理解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一是偏正关系,理解为“把猎人咬死的那条狗”;再如“饺子包好了”,也有不同的意思,既可解释为饺子制作好了,也可以指用别的东西把饺子包裹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相声是一种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双口相声,一捧一逗,一唱一和,常常令人捧腹大笑。捧和逗大有讲究,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上答下应,珠联璧合,严丝合缝。在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小学美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我的教学经验里,  相似文献   

8.
一位资深精神病医生退休后,写出了一本医治心理疾病的专,书中有各种病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西游记》热播之后,笔者对其中的一段字幕引起了关注。在第54集,凤仙郡求雨中,唐僧与孙悟空有这样一次对话,原字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沈志媚 《师道》2005,(7):26-26
在悟读《小音乐家扬科》一中“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这一句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扬科为了这把小提琴,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这位学生的语感无疑是敏锐的,但这时有一位学生却竭力反对:“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扬科还要这把小提琴干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那是一个阳春三月暖洋洋的午后,我像往常一样行色匆匆走过学校大门,“胜利,这儿有你一封信。”我抬头一看,是门卫老宋喊我,接过来一看,信来自“西安邮电大学”,我心里嘀咕,是谁把信寄错了吧?回到办公室急忙撕开信来看,“李玲”一个熟悉而又久违的名字赫然入目,慢慢读下去一件往事浮现于脑海——  相似文献   

12.
“欺骗”     
一路走来,我经历着成长路上太多太多的磨难与艰辛,在这条坎坷不平的路上,有骤雨、有甘甜、有阳光、也有汗水,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信,也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而我也越来越发现妈妈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妈妈,而彼此依赖的我们,却又不断地相互“欺骗”……  相似文献   

13.
“捉鬼”     
我的肚子老是隐隐作痛,身体一天天瘦了下去。星期六上午,妈妈不由我分说,风急火燎地拉起我就去邻村问仙。满脸神秘的老巫婆说:“你家 屋后有一棵老柿子树,老柿子树上有树精,你的儿子被树精鬼缠身了……”我家屋后果真有一颗老柿子树,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说树上有树怪。妈妈急坏了,连忙乞求老巫婆请法师来给我驱鬼。白天,妈妈东奔西跑,备了很多神佛用品和一个大红包。晚上,老巫婆和几个法师在我家吃得酒醉饭饱后,要我躺在床上,然后用一张大渔网将我和床一起罩住。他们在摆着供品的堂屋里敲着锣鼓,阴阳 怪气地哼…  相似文献   

14.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课堂气氛会比刚才更热烈,却没想到无一人举手。可能是因为怕我下不了台,过了一会儿才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课后我百思不得其解:画蝈蝈总比拿一只现成的有意义吧,学生为什么不感兴趣呢?一位听课的教师说:“画、做多麻烦,拿只现成的多好。这年头,哪个孩子还乐意自己做。”  相似文献   

15.
一张办公桌,一位老师,一纸简章,几把椅子,许多学生:有新生,有老生,有报名的,有领证的,有咨询的,有填表的。其中一位穿着朴素,目光坚定,充满自信心和豪情的小伙子,激动得用颤抖的手填满了所有科目,在老师不相信地反复询问他是否确定要一次报8门时,良久才反应过老师的问话。原来,这位自考生的心灵早已随着自己的梦想在腾飞……  相似文献   

16.
《今日快报》2001年4月9日曾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坐位”“座位”能否通用,小学语文教材有错误?》。文章说,一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分别用“坐”和“座”、“做”和“作”组词,并加以区别。有一名学生组词“坐位”,于是,同学们有的说错,有的说对,说错的同学称应该是“座位”;说对的同学称书本上是这样组词的,互相争执不下。为此,记者找到了新版六年制一年级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见到了习题中的“坐位”一词,并就此电话采访了该教材编著室的负责人。该室负责人称:“座位”和“坐位”两个词都正确,《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坐”与“座”可以通用,只是“坐位”一词大家用得较少不习惯而已。  相似文献   

17.
吴红华 《江苏教育》2007,(11):14-15
当清晨的阳光温暖地洒进校园时,总看到一位母亲背着一个孩子蹒跚地向学校走来,很不幸,孩子从小脑瘫,说话、行动都有障碍,但他的脸上看不到忧伤和悲苦。他快乐地和母亲告别,迎上向他伸出双手的老师……这一幕,每天风雨无阻地在学校上演,我感受到了一位母亲深沉的爱,体会到了一种永不言弃的执着。  相似文献   

18.
有个书呆子,整天在家捧着书读。这天,他出门遇到了一条小河没有桥,他不知怎么过去。“跳呀!”过路人提醒他。于是他双脚并拢站稳,使劲往前一跳。结果他“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过路人左脚用力一蹬,右脚向前一跨,轻松过来了。“跳”是双脚并齐,一上一下。你一脚前一脚后,单腿跨应该叫“跃”。你出的什么主意呀!“跳”和“跃”@杨明  相似文献   

19.
张华 《幼儿教育》2011,(3):14-14
最近一年多工作特忙,和女儿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外公成了“全职家长”。常言说得好:家有一老是一宝。老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孩子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等有较好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特别细心地照顾孩子。有老人做家里的后盾,年轻的父母们总会特别放心。加上外公烧得一手好菜,营养均衡更是让女儿的身体好了不少。然而,时间一长,隔代教育的问题慢慢显现了。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