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习完苏教版教材第五单元关于“爱”的主题后,我链接教学了五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下册(7)“静听花开”之“真爱无言”单元,这一组文章包括:《麻雀》《可爱的小鸟》《小狮子爱尔莎》《冬眠》《鹿心血》。  相似文献   

2.
《绝地之音》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学生较难读懂的散文,文本解读遂成为教学重点,绝唱、古长城这两个意象的理解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同时这又是一篇有着浓浓“文化味”的美文,采用“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比较合适.具体操作上以主问题为线索,以语言品读为载体,在此过程中主问题又化解成几个子问题,抽丝剥笋,碰撞不断,美在其中,最后教学主题成为最强音,课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介】《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是语文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三首古诗,本单元以“民族之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被誉为“中国脊梁”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充满自信、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教好一篇课文,一般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着手,让学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按照“篇-段-句 -词-篇”的程序进行多读训练,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下面以《三峡之秋》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我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抓住了文中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拓展延伸,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范围,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理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段来欣赏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8.
《促织》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力作《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倪文锦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三册中选人了这一篇目,在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其主题作了这样的说明:“…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吏治腐败的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对清代黑暗统治的不满……”毋庸置疑,作为一篇“浮白载笔”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的写作意图并不难去把握,但若将《促织》一文的主题这样概括,则未免有失偏额。下面笔者就谈一坦白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一、紧扣一个“主题”,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过程;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和廉洁等传统美德。课堂教学中,我以“认识古代英才”为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人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特别是将《三顾茅庐》与“练习3”的教学整合起来,欣赏“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勇武,再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故事。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让学生整体掌握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加大了学习的张力,具有激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生平进行探究的作用。这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朱龙君 《成才之路》2014,(20):70-70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游园不值》这首诗后的教学反思中,提出了“宽度、深度、温度”的“三维概念”,从而为语文教学的三重维度的践行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爱如茉莉》一文为例,从“宽度、深度、温度”三个维度和学生共同叩问文本内核。一、拓展宽度—在类型文本的聚合中提升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文本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具有对文本二度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拓宽文本的宽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爱如茉莉》描述的是夫妻之爱,爱是一种感情,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情感。先撇开事物,单说人与人之间的爱,范围就很宽广,比如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兄弟之爱不胜枚举。在教学中,我由文本拓展到古典文学宝库中类似的经典《孟母三迁》《霸王别姬》《孟姜女哭长城》……学生还沉浸在如茉莉的醇香悠远的夫妻之爱的余温之中,这时再抛出一个个“诱饵”,吊足了学生的胃口,阅读的渴望油然而生,这样既拓宽了文本的宽度,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育理念“与日俱进”,语文教学改革也呈风起云涌之势。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策略。我觉得作文教学新策略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2014年3月,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概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断,来赏析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3.
翻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以"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艺术作为教学重点,品鉴语言艺术;以"烛之武"的品格作为主题探究重点,落实语文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重点就对应着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一篇文言文,扩大开来,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教学内容的确立是第一位的,它是决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乃至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确立得不准确,教学活动就在大方向上产生了偏移。那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否准确,就很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应庭 《江苏教育》2007,(22):26-27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流淌着一条河.一条月亮之河。在“风花雪月、山水云雨”的大自然景观中.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咏月名章。仅以苏教版小语高年级教材而言.以月亮为主题或以月亮为衬托的文章就选择了近10篇。例如《月亮和云彩》、《嫦娥奔月》、《二泉映月》、《月光启蒙》、《望月》等。在教学时.教师可“顺学巧导”,开展一次以“月亮”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5.
“《关雎》,后妃之德也.”这是《毛诗序》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伴随着《毛诗序》作者与成书年代的学术公案,“后妃之德”一语也颇受争议.历代《诗经》研究者对于“后妃之德”的阐释,均与《关雎》一诗的文学解读相乖违.从文字学角度考证,“后妃”应释为“司配”,“后妃之德”应理解为“执行婚配过程中的准则与规范”.这就合理地诠释了《毛诗序》的说解,使传统经学阐释与现代文学解读达到了一致.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中由《傅雷家书》更换成了《经典常谈》,选文的变更使本单元的选文主题更加统一。《经典常谈》展现了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呼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为主题设计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而言,听名师大家的课自然需仰视之。但黄厚江老师用他的本色语文教学弥合着教者与听众间的距离,从《我们家的男子汉》到《给我的孩子们》,从《江南的冬景》到《葡萄月令》,从《阿房宫赋》到《谏太宗十思疏》,无不闪烁着“语文本原、本真、本位”的思维火花。一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真真切切,教学效果实实在在。于是,同样以一名学生的身份虔诚地坐在课堂里,认真聆听《黔之驴》教学,观察与思考黄老师会以怎样的方式开展文言文教学,又该给七年级学生教些什么,以激发兴趣,引领学生步入神圣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之标题反映了作者的怀旧情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八月之光”这一人性之光折射出了人类古老久远的美德,象征着人淳朴、善良、美好的本性和爱与被爱的渴望。它既体现了福克纳深受其影响的基督教义,更闪耀着超越基督文明的人文主义光辉。它代表了福克纳所推崇的宁静恬淡的生活本质,也表明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说题目由最初的《幽暗之宅》到《八月之光》的这一变化,表明了福克纳在创作中思想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八月之光》这一标题传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永恒信念,凸现了小说超越时空的意义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王君,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西山分校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教改新星,多所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首创“青春之语文”的教学理念,是《教育文摘周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等报刊的“头版人物”“封面人物”“专栏人物”等。  相似文献   

20.
朱熹毕生致力于诠释《论语》,他对论语的认识代表了理学与宋学论语学的观点。朱熹强调《论语》蕴含了深刻的圣人之道,他采取本体诠释的方法提升了《论语》的哲理化程度,使《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朱熹对诠释《论语》提出了“玩味”、“切己”的要求,以期达到“浃洽”的境界。朱熹并非纯粹是为了知识而诠释《论语》,他更重视的是把《论语》中的圣人之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