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发表了吕蒙、毛远明《释悬米》一文(下简称吕文),文章认为:文献中的悬米乃悬水之误,由悬水的瀑布义比喻连绵不断,源远流长。然细考各用例,我们发现吕文的释义并不准确,以下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2.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3.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4.
释“菜”     
先民最初采集野生蔬菜以补充食物之不足,这可由“菜”的造字结构中得到启发。“菜”字从草采声。“采”即采拮之意。《说文&;#183;艸部》:“菜,草之可食者。”又《说文&;#183;食部》:“谷不孰为饥。蔬不孰为馑。”郭璞《尔雅注》:“凡草菜可食者名日蔬。”可见蔬菜原是可以补充食物之不足的野生“草菜”。通过采食野菜,先民逐渐发现它们能增加食欲、调剂味道,并积累了栽培蔬菜的经验。古代种植蔬菜的历史可能和种植五谷的历史一样悠久,  相似文献   

5.
"器"字的本义应为"以犬在石头之间祭祀",起源于古代的犬祭。通过关于犬祭的文献记载、民俗证据、考古证据、字形旁证等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论证,深层阐释犬祭祀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纠正长久以来各字典辞书援引《说文》字形释义的错误,为今后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器"字的本义应为"以犬在石头之间祭祀",起源于古代的犬祭。通过关于犬祭的文献记载、民俗证据、考古证据、字形旁证等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论证,深层阐释犬祭祀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纠正长久以来各字典辞书援引《说文》字形释义的错误,为今后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魏晋南北朝碑刻中,汉字的同一构件常常会由于讹变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变体。以其中的构件"攵"为例,探讨它讹变的情形及缘由,以期为俗字考辨及古籍的整理与释读提供材料,为汉字发展史和俗文字发展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8.
释“缇油”     
认为缇油一词可指史册,或泛指书籍,是来自同样表史册、书籍义的缇缃(或缇帙)和油素两类词的合称。该词可分析为并列结构。  相似文献   

9.
《说文》建构了一个完善的形音义解说体系。转注字必须是部首相同,意义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三者缺一不可。“考”“老”二字属于同一部首,意义相同,上古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10.
在文言文中.“孰”的用法较为普遍。要弄清“孰”的用法.还得从源头说起。“孰,食饪也。”(《说文》)亦作“熟”。会意字。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  相似文献   

11.
《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相似文献   

12.
"笺"字《说文》所释非本义,通过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的对比和研究有利于发掘"笺"本义及捋清其相关引申义。"笺"最初表示用于书写的狭长小竹片,继而引申出文体名等义项,其后,被郑玄用作训诂著作的书名而逐渐衍生注解、训释义。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变动激烈,文化融合与演变表现突出的时代,又是一个四分五裂、地方特征与民族特征十分明显的时代。墓志在南北朝时期定型并在上层社会普遍使用。墓志中大量反映北魏内徙胡人"孝"观念的铭刻正表明了北魏贵族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陈治文 《中国语文》2012,(4):376-380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里有正申燕贺,先蒙翰教,边帐光生,武夫额手。这么一句,在三种带注释的《红楼梦》里都把其中的额手注释为以手加额。此注不知何所据。我们查阅了把额手作为词目的六种词(辞)典,其中五种的注释均为以手加额(表示庆幸)(以示敬礼),措辞这么雷同一律,可谓无巧不成书。其余一种的注文则是双手合掌加额(表示敬意  相似文献   

15.
“欢”字在《乐府诗集》中经常以代词的形式出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对它的解释均作指代“情人”,但据笔者考察,这种释义是错误的,它指代的应该是“男子”。  相似文献   

16.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汉语史中存在着语言和文字交互影响的现象。语言中的词写成文字之后,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随着书写形式的变化,词音有可能受字形影响而相应发生变化。张永言先生据《水经注》举有读随字改或者说音从字变的例子。汉字俗写变化可以对汉语的词音、词义产生影响。如某字既记录A词,又因俗写变化与B词的字形相同或相近,结果B词因文字的原因读成A词的读音。下面就以盼望和疆场二词为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碑刻“扌”部变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汉魏六朝墓志中“扌”部构件的各种变体情形及缘由,以期为异体字的考察、汉字构形研究、古籍整理和汉字发展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辨形释义、“望文生义”的方法 ,从“文”“笔”甲骨文、金文字形中揭示其原初含义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 ,从而对六朝“文笔之辨”的“文笔”做出语源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释“豎”     
"豎",从臣从殳,豆声,本义即奴隶,其"竖立"、"小"义均由字形构件"臣"而来,之后才用作詈词。  相似文献   

20.
释“匕”     
关于"匕"字含义的阐释,学界有诸多看法,但至今未成体系。本文拟将对其含义进行系统性整理。文章主要以"女性"义和"用牲之法"义为出发点,对"匕"的其他义项进行解析和论证,从而推出"匕"字含义的发展脉络,使"匕"字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明了。文章探究主要以甲金文字形为分析主线,佐以相关字例、古书典籍用例进行解释说明。通过分析,认为女性义为"匕"的本义,由此本义引申出"排列、并列"的义项,而"饭匙、礼器、匕首"等其他义项为"用牲之法"义后起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