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语言学纲要》中"语法范畴"概念的偏颇,综述语言学界关于汉语语法范畴的探索,提出用引导法讲授语法范畴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爆了”的语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研究发现,“爆了”的语义从具体“破裂义”泛化为抽象“破裂义”,最终演化为极限程度义;句法功能从谓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逐步演变。文章进一步挖掘出“爆了”语法化机制和成因,主要有语义泛化和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句法位置,及双音化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江淮方言高频副词"一动"的语法化历程,发现"一动"是紧缩复句"一VP1就VP2"格式先经过连谓句,继而经过状中谓语句,接着经过VP1的泛化,最终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由"一VP1"语法化而来。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新分析、一次语境吸收、一次短语词化。这些都是在认知方式从"焦点觉知+焦点觉知"到"附带觉知-焦点觉知→附带觉知",再到"附带觉知+焦点觉知",在顺序扫描到整体扫描转向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一动"语法化过程中近似格式和同路径语法化现象的类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语义滞留原则的作用,语法化后的"一动"仍然有一些使用限制。  相似文献   

5.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借鉴语篇式的方言调查方法,以竹溪话和郧西话自然口语材料为依据,描写"就是"的各种功能,尤其是话语标记功能,同时依据类型学和篇章语法的相关成果,对其语法化路径和动因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量词、数词、名词或量词的重叠式、动名组合、形名组合、名量组合之后,构成一个名词。部分附着于名词或动词后的"子"尾与其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继续附着于一些名词的后面构成一个名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可附着于量词或量词重叠式之后,构成一个量词。沂水方言的"子"尾具有成词、改变词性、表小、别义和指称五种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9.
“者”字语法功能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演变。不仅考察了它在《诗经)中作结构助词和构成“者”字结构的基本用法;更侧重考察了它在秦汉以后用法更为特殊、复杂的情形。汉语中“者”字的语法功能从简到繁,从不完善到完善,又从盛而趋向于衰。  相似文献   

10.
杨洪艳 《考试周刊》2012,(39):13-14
Langacker认知语法体系中的“发展动力模式”,“参照点”和认知构式理论等理论可以用于对情态动词“要”的解释。“要”既可做根情态,又可做认识情态。情态动词包含的描述场可以由其后的主动词具体化。“要”作为表达义务的根情态.可以与其他根情态连用。“要”所表达的否定概念通过“不”和”“没”实现:“不”可否定情态本身或者其后表达的行为或事件.否定主动词所表达的未来的行为或事件;“没”不能对情态本身做出否定,只能对情态其后主动词所表达的已发生行为或者事件否定。  相似文献   

11.
张律  黄亚萍 《文教资料》2014,(31):111-113
“吐槽”是近几年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流行用语,它最初脱胎于日本漫画用语,随后在网络和日常用语中被广泛运用。随着使用群体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吐槽”一词在语义方面,由于受到语境及认知因素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语法功能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考察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范畴的概念出发,掌握语法范畴的科学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清晰的优势。教授者运用明示性及暗示性教学可以加强学习者对语法范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搭”作为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文章先对“搭”的词性作了明确的界定,继而描写“搭”的语法化过程,认为“搭”在元代出现语法化的趋势,到了明朝,真正开始语法化并完成了语法化过程,“搭”的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功能是由“搭”的“联结;连带”义基本上同时派生出来的,连动式这一句法结构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并使重新分析具备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单向性是语法化的重要特征。支持单向性的例证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上,还存在于分句连接和语篇层面上。反对单向性的例证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验证。语法化过程的单向性,除了表现为人们一般理解的从词汇成分向语法成分的转化;从认知角度来看,也反映了人类的基本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朱怀 《中国语文》2015,(2):141-149,192
但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又到副词用法的演变,其意义也由实在的脱衣演化为表示抽象空虚的转折和谦敬语气,演变过程中隐喻、语用推理、语境吸收、主观化及交互主观化机制在不同阶段分别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语法范畴与(用形态或词语体现的)显性语法范畴相对。它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语言使用和人机对话的语法研究所面临的学科前沿课题。本文从组形、释义和传息三个方面,举例性地论述了现代汉语隐性语法范畴的基本内容、研究意义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并评述认知语法中的前景和背景理论模型。首先介绍该理论在整个认知语法体系中的位置,然后勾勒前景和背景理论的历时演进脉络,接着通过具体实例重点讨论前景和背景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并简略评述该理论模型在分析和解释相关语言现象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词类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认知语法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主要词类的语义结构,并对这些主要词类的范畴化关系网络作了粗略的描写;认为认知语法的词类划分符号法有助于达到语言研究的描写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19.
契丹语的定语因被修饰语的不同,其词尾也发生变化。发生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与被修饰语的自然性别紧密相关,如附加成分 修饰男性, 修饰女性。因此契丹语中存在“性”语法范畴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20.
Halliday的“现代汉语语法范畴”揭开了阶和范畴语法理论研究的序幕 ,其主要目的是说明语言是什么 ,语言如何工作。该理论一提出 ,就受到当代数位语言大师的批评 ,该文简要回顾了Postal,Matthews等对级阶理论的批评 ;Butler等对类概念的批评 ;Huddle ston ,Palmer等对结构概念的批评和Postal对分类性质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