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传统化的自觉载体,《西游记》一书包含了中国化中儒、释、道三教的不同思想,三教问题也成为历史研究们关注的热点,从三教在《西游记》一书中的不同地位入手,可得出佛道分别象征理与术而儒学又统摄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宗教世俗化的过程,"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探讨"三教合一"对《水浒传》与《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对小说的认识,反过来也可以看到"三教合一"在明代小说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纳入明代的学术史中去研究,论述了《西游记》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与“心学”紧紧相连,阐释了“三教合一”思想潮流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心性说,这从回目,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中就可以看出,本文论述了儒释道三教都重视心性之学,《西游记》受其影响并且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加以表现和发展,尤其是在内丹学和心性学方面。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是一部探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及人生旨归途径即如何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书。作品通过取经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作者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养生观,而且暗合着宇宙全息同构规律的基本原理。遵循宇宙大道修持心性,使之复归“赤子之心”是《西游记》养生思想的核心。其哲学基础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基础上的宏明理学。关键词##4养生;;哲学;;太极全息;;三教合一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等。神魔小说《西游记》正是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影响。作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彰显了佛教教义——心性修炼、因果轮回、涅槃永生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体现着他对佛教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宋明时期儒、佛、道三教合流是儒教的强势扩张。  相似文献   

9.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应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亩绝句《还源篇》;《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具有丰富的悲剧意蕴,这些悲剧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悲剧旨归;以悲喜剧混杂为形式的悲剧范式;以凸圆人物为中心的悲剧性格;以奇幻世界为基础的悲剧现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三者自产生之日就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到了明清时期,三教的融合已臻至成熟。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这种融合有着典型而又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 ;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反英雄 ,而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还源篇》 ;《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 ,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 ;《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 ,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西游记》的研究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即作者问题、主题问题、版本问题和方法问题。小说不是魔术,是文化。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各有千秋。《西游记》的特点之一,是宗教色彩特别浓厚,读它的难度超过了一般的小说。儒释道三教思想,都是这部小说的思想资源。我们要把宏观的研究和微观的探讨结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分析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是作者价值观念的反映。小说不是教义,不是政治,而是通过想象和虚构来完成的一门艺术,所以我们对《西游记》小说产生的明代社会思潮要有准确的把握。二、要分析考察作者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百回本《西游记》中体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合一"的趋向,在人物和情节的处理中包含三教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的思想立足点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并且选择用《心经》思想作为师徒五人迎难应劫的精神内核,从中体现出文本整理者的禅宗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但作者并没有能够在那充满了黑暗与龌龊的三教中寻到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小说既借孙悟空张扬人的主体意识,又害怕它的过度膨胀。在不满、失望中既眷恋本土文化,又强烈呼唤着外来文明的加入。这一系列的矛盾与困惑正反映了明中叶以后文人士大夫们对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焦虑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猪八戒",经考证这些都来自于小说《西游记》而不是杂剧《西游记》或其他,《金瓶梅词话》中还出现了一副对联及一句俗语,也极可能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小说《西游记》现存最早的刊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则受小说《西游记》影响的《金瓶梅词话》不太可能早于此年,由此可得出《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陈序差错的秘密 现存明代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有三种,即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杨闽斋本《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和《唐僧西游记》,正文前均题“华阳洞天主人校”,卷首有署“秣陵陈元之撰”的序文。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于诸数理最重“归一”,而“一”以贯之。其“归一”之旨表现为两个层次,即“三教归一”归于佛,尤归于“一藏之数”;“万法……归一”归于“一心”。其意在表明世人学佛,“卷尽五千四十八”,其要在归于“一心”。而“一心”之境非他,乃石猴本为“心猿(源)”而“法名叫做孙悟空”是也。因此,“悟空”才是全书“归一”之本旨,而诚如黄周星评曰:“《西游记》一成佛之书也”。  相似文献   

20.
贾宁波 《文教资料》2012,(33):89-91
《大话西游》与《悟空传》引领着解构与重塑经典的后现代主义潮流。这两个文本对《西游记》的文学性解读和行号化阐释,特别是紧箍儿(咒)的符号学阐释和孙悟空的死亡和再生的探讨,为我们研究《西游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对之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对研究《西游记》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