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座位     
李艳是个“蓝领”,单位在新区,离家很远,得坐车上班。她怕坐车,因为车里太拥挤啦。每当坐车时,李艳总会跟有座位的人说:“你们真幸运,每天都有位子。”认识她的人就会顶上一句:“你到我们那儿坐车不就有位子了。”一天,李艳又坐车上班。路上司机突然刹车,她向前倾倒,后面的人也由于惯性压到她身上,她简直透不过气来,埋怨道:“这鬼车!当官去呀,当官就有车坐。不信你看这是胡局长的车,这是高市长的车,这一辆是钱书记的……”说话间,一辆又一辆小轿车从公交车旁“飞”过。后来李艳了解到这公交车里连一个“九品芝麻官”都没有。但不久李艳不说…  相似文献   

2.
我是很少坐车上学,因此有些事情也就会有第一次做事的那种兴奋与生疏,以致认为许多公交车是环绕型的,坐到终点站那儿还寻思干嘛不开下去往我反方向的站头去绕一圈? 我一直在思索,坐车好呢还是骑车好?以前我也许会认为坐车会体会到期盼、等待,还有之后的快乐与焦急,但现在的班车还是比较多的,人也是比较多的,因此我现在认为坐车体会到的是被挤与旁观者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新车·旧车     
<正>无论新车还是旧车,我们都会坐车。这是一个在车轮上行走的时代。不用车、不坐车、甚至不开车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汽车工业的发展超过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小时候,村里来一辆解放大卡车都是新鲜事,一群群小孩围着卡车跑前拾后,把自己的快乐和希冀释放出来,在当时很多人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当一名真正的汽车司机。谁也不会想到,  相似文献   

4.
安步当车[释义]把慢步行走当成坐车;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行程算题     
1、某人上学时坐车,回家时步行,往返一共用90分钟。如果往返都坐车,全部行程需3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需多少时间?突破点:找出坐车上学所需的时间。解题思路:①从往返都坐车的  相似文献   

6.
早晨,细雨绵绵,坐车的人特别多。车一停,我挤上了车,好不容易找到了个落脚的地方站着。我身后挤上来的,是手里拿着一个布包的中年妇女。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出门都坐汽车,古代人呢?古人也坐车,古人的车有轮子却没有发动机,需要靠人或动物推拉。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唱歌,第一次坐车……也许,你愿意听听小鼹鼠阿土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挡不住的爱     
手掌可以挡住刺眼的阳光。但挡不住那细腻的温情,暖暖的爱。 今天中午,我坐车回家,车上的人出奇得多,就像塞满鱼的罐头一样,闷得人透不过气来。我千辛万苦地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站好,  相似文献   

10.
她叫李若,2006年转入我校读高三,年初的一个中午,她突然离家出走,直到晚上才打电话回家,说她人在扬州,然后自己坐车回了家。  相似文献   

11.
不再坐过站     
我们每个人,都坐过车。 坐车的时候,窗外闪过的是我们熟悉的、不熟悉的风景,有时让我们神清气爽,有时让我们忐忑不安。  相似文献   

12.
从一个人在公共汽车里的坐车习惯,能窥视到他的个性秘密。A、喜欢坐在司机后面B、喜欢坐在前车厢中间的窗户旁  相似文献   

13.
《今日中学生》2007,(10):32-33
早晨,细雨绵绵,坐车的人特别多。车一停,我挤上了车,好不容易找到了个落脚的地方站着。我身后挤上来的,是手里拿着一个布一包的中年妇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英语辅导》2016,(9):28-29
脑筋急转弯:Hanan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俄罗斯马戏团。马戏团里有人骑大象,有人骑长颈鹿,有人坐车……她问你,今天七点哈森大街上有多少人是去学校的呢?  相似文献   

15.
今天有雪     
<正>"这场雪下得好大啊!"绅士模样的乘客看着窗外,"这样的日子,没有什么人坐车吧?""是啊,从上午就开始下雪了。加上又是星期天,就没有什么人出门了,除非是有特别要紧的事。"松井一边踩油门,一边答道。  相似文献   

16.
梁洁纹 《母婴世界》2012,(5):124-127
坐车时,可以做些什么?是了无生趣地等待目的地的到来,还是让等待的时间变得充满趣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度过坐车时的闲暇时光。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曾说:“在过去或现在大量事实中,在对成千上万人的观察中,应该选取最主要的东西,并且学会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描写人的意会、感情和思想。”(《回忆高尔基》)这里,高尔基说的“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就是指人物的心理刻画。心理刻画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大量用于人物描写之中。可以说,对于人物的刻画,离开了心理刻画是不完美的;掌握了心理刻画,就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对人物的刻画技巧。因此,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便能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那么,在写作中如何把握人物的心理刻画呢?本文试对此问题略作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一段时间,中国的一系列社会焦点事件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在外媒眼中,中国人做事要名利双收,理财最好能一夜暴富,结婚要有现房现车,就连坐车也经常插队,"中国人现在成了世界上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不过,曾研究过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宋亚军 《现代语文》2005,(11):34-35
本文笔法当属“定点放大”。作者把当官“买东西坐车不付钱”这—特点,做了夸张性放大,放大至其退休后“积习难改”,闹出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乐子来,让人捧腹,又心领神会,在夸张中凸显了某些为官者的特性.透射出了文章针砭的深意。  相似文献   

20.
说句实话,我儿子长得不漂亮,但周围的人非常喜欢他,认为他很完美。然而我心里很困惑,我担心他是个问题孩子。去年暑假的第二天,孩子在县城的姑姑打来电话,让我把孩子送去住几天。孩子听后,兴高采烈,让我赶紧收拾儿子一听这话,一拍大腿,“腾”地站起:“不就让我自己坐车嘛,没什么了不起,死都不在乎,还怕坐车!”真是,英雄上刑场的气魄都拿出来了。我送儿子上了车。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一件往事。有一次我带他坐车,在我们前面的一位老奶奶拿两只桃子给他,推辞不掉,他便接在手里,然后放进提包。等我们下车以后,他打开提包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