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程氏易传》的政治思想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治体",即政治的方向与基础,对此程颐通过"中"与"正"的关系作出说明;其次是"治法",即政治的法则与举措,对此程颐通过"仁"与"公"的关系作出讨论;最后是"治者",即政治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对此程颐通过"德"与"位"的关系作出展开。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阐发,程颐既保证了"以德为本"、"政道合一"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传统,同时又承认了政治问题的相对独立性,确立政制、社会、经济、教育、人才等具体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康怀远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以下简称《导读》)涉及《周易》、《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等经典的思想和智慧以及"拓展阅读"的内容被校内外"三峡讲坛"、"孔子讲堂"广泛采用,师生(包括其他读者)普遍认为是一部"寻根探源、回归家园、  相似文献   

3.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4.
蒋倩 《文教资料》2010,(22):50-52
本文通过回顾翻译的传统标准"忠实"标准,指出其不合理之处;提出新的翻译标准,即由吕俊教授提出的翻译的三个"最低标准",并通过美国翻译家EvanKing翻译的英译本《骆驼祥子》(RickshawBoy)中的实例对这三个标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一部力作。该书主要有"经世致用"下的保守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及文史结合三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着客观公正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开放式的世界民族主义观三个面向,体现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二者无法分割的交错缠结。  相似文献   

6.
《冻苏秦衣锦还乡》虽然承袭了元杂剧"大团圆"的喜剧传统,但是从"家国同构"的内涵影射、史料引用的独特寓意、情节处理的内在逻辑三方面不难发现,喜剧的结尾只是元代文人迫于灰暗现实而生硬勾勒出来的一场圆满,而其故事本身已蕴含一定的悲剧成分,它包括悲剧比例的显然性、悲剧情节的必然性、悲剧淡化的策略性。因此《冻苏秦》虽然是喜剧结尾,但是却有着悲剧内核,因此它是"形式上的喜剧"和"内容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许巧敏 《文教资料》2010,(18):76-78
与日本传统"私小说"追求小说的客观性不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具有超越现实的深广度,本文拟以《个人的体验》为例,从对怪诞的人物、理性化的结局和梦的描写三个方面探讨其作品的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8.
村上是崇尚美国文化,讨厌日本传统小说中那种黏黏糊糊关系的作家。他的创作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美国作家杰茨菲拉德的影响。但本质上,其内心深处多方面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村上除了关注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也优雅地传达了日本固有的﹑传统的文学精神。从日本传统文学角度对《海边的卡夫卡》及其他作品进行解读,展示村上作品中"和风"文学的特质:一物哀之美;二无常的生死观;三委婉细腻的描写手法。站在其他国家遥注日本,其实是想从更客观角度描述"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9.
黎莉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115-121
《墨子》中"或"字共出现72例。就其词类而言,包括代词、连词、副词等,其中连词又有"或者……或者……"、"如果"和"有时……有时……"三类。另外还有用作名词"域"、动词"有"、副词"又"以及通假字"惑"等。就"或"字在句中所作的成分而言,主要分为作主语、谓语、状语三种。《墨子》"或"字的量化研究,对于《墨子》研究的深化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先秦古籍的语法研究也是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0.
吴先进 《学语文》2014,(5):70-70
贾谊的《过秦论》,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句的"瓮牖绳枢"如何理解,学术界一直争议颇多,且许多观点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1.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裁断《陶集》异文,应该从魏晋文学的语境、作品所用的典故、上下文义的贯通等方面综合考虑。田晓菲《尘几录》多取《陶集》异文,运用现代西方的阐释学理论,证明传统的陶渊明并不存在,其实质是塑造作者所期待的"另一个陶渊明"。  相似文献   

13.
助字是《马氏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语料,从三个方面考察马氏的助字,发现:其一马氏以"传信"和"传疑"远不能概括助字的语气意义,《论语》的助字可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提起。其二《论语》中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证明了马氏对"合助助字"论述的正确性。其三马氏遵循助字的单功能性,有助于分析助字的细微差别和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4.
《宣室志》是唐代小说家张读的代表作,记写了大量关于神仙鬼怪妖狐的故事。不少故事与佛教相关,主要有宣扬佛教报应观、表现佛教神通和反映唐代佛教兴衰等。《宣室志》的这种佛教痕迹,主要原因:一是作者对自魏晋以来佛教影响中土小说创作传统的继承,二是深受唐懿宗尊佛的时代影响,三是受"小说世家"的家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风物、哲思相融合的叙述中,追寻历史现象、描绘文人形状、剖析文明兴衰、追究文化命运,以激愤的底气、悲壮的情韵把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对时代和社会的感怀,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浓郁的人文批判精神和立足于精神层面的对自我与精神的超越。《文化苦旅》中"苦"之意蕴有三:一是在山水风物中寻觅文化之"苦";二是在传统文人精神的底蕴中挖掘文化之"苦";三是在历史的沉思中提炼文化之"苦"。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三言"概念是对《庄子》文本中"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合称。通过对"三言"术语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认为"三言"具有"名称"和"概念"的双重性。"三言"作为名称,它指庄子所运用的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作为概念,它指阅读和研究《庄子》文本时所运用的解释性工具。  相似文献   

17.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9.
"饮食男女"是当今社会普遍喜谈的话题,也是我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先秦儒学从来没有否定过男女之间性爱需求的合理存在性,只不过他们把人的这一需求定位于生物学层次而已。与此同时,先秦儒学还提倡用德行礼教来规范、节制"食色",使其不至于放任自流。《毛诗序》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精炼表述。陶渊明《闲情赋》则是传统儒家"食色"观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