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2.
“吗”“嘛”二字,一般人都很眼熟,以为正确使用不在话下。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字,经常会张冠李戴,连中央电视台的2006年的春节晚会也未能幸免:“开句玩笑吗!”本该用“嘛”却用了个“吗”字:“我赔得起嘛?”和上一句正好相反,这里用“吗”才能表达疑问语气。可见,“吗”“嘛”二字不容小觑噢。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社会语言学中的抽样调查法进行定量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语气词"吗"的地位受到挤压,"嘛"和"么"不仅出现在口语中,已逐步扩展并广泛使用在书面语中。由于语言使用者的年龄、性别、使用方言以及言语对象的差异,"嘛"和"么"的分布呈现不均匀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吗""嘛"二词的运用,存在着混乱情况.从历史发展轨迹进行考察可以辨明它们各自的用法.除了语言自身的衍变规律,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对词语的使用及其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邓红叶 《现代语文》2009,(10):28-29
近年来,人们误用或混用“吗”和“嘛”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几乎可以说是全民性的错误。本文从辨析的角度,分析了这两个字之间的差别以及人们误用和混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语言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6.
7.
句中语气词“嘛”在句法结构上起着停顿标记的作用,在语义上表示“显而易见”,在语用上则起着划分话题和述题、调节人际关系和加强语篇衔接的功能。“嘛”同“呀”“吧”“呢”“啊”等句中语气词一样,其语义和语用特点都与相应的句末语气词相关。但在语义上表示“显而易见”则是“嘛”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朱海群 《考试周刊》2009,(10):33-34
本文讨论了语气助词“吗”、“嘛”、“呢”的语用功能。本文将这三个语气助词分为表示疑问语气的和表示无疑问语气的。疑问语气助词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无疑问语气助词具有增添口气和消解口气的语用功能,此外,还有突出话题、提出假设和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语义、句法限制、表达等层面分析了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文章认为,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又有侧重,前者重在表“显而易见”语气,后者重在表“情况唯一”的语气,二者表“显而易见”语气的来源也不同.二者句法上的差别在于,“嘛”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与语气副词的结合面宽、可与能愿动词共现,“呗”则没有上述用法;功能上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道情.  相似文献   

10.
徐永新 《语文知识》2003,(10):24-25
文言文中语气助词“乎”和“欤(与)”都可以用在疑问句、感叹句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语气,但表达作用有别。1、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不是……吗"的特点可以从句法和语用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句法上,它可以后接三种成分,有很强的标记性和焦点作用;语用上,从它的话语推理中我们发现有时候反问句并不是真的就不用回答,有些反问句需要回答,这也是对以往结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教材“你知道吗”栏目设计是富有创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研究教材。准确定位“你知道吗”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你知道吗”教学内涵,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青海民和“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信仰艺术。同时,它也是有着多元民间信仰形态以及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一种具有地方标志性特征的民俗生活文化。嘛呢经在当地乡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教化、调节及维系等功能。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角度对此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抱歉"道歉"和"对不起"都表示心中不安,怀有歉意的意思。留学生常常分辨不清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和使用方法,因而往往会混用这三个词语。文章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分析它们在语体选择和语义表达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并探讨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顺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文化在印尼的发展,汉语普通话发展得很快。以汉语"吗"与印尼语"Kah、Apa、Apakah"为例,二者在语法结构方面有密切关系。汉语语法"吗"的"疑问句"结构跟印尼语语法的疑问法基本相同,在用法上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吾谁与归”中“归”的释义,认为“归”应训为“终、至”,“最终到达”。“与”在句中为介词,“跟……一起”。“吾谁与归(其谁与归)”的意思是:我还能和谁一起最终实现那至高的理想(探索到宇宙、人生的奥妙)呢?”  相似文献   

17.
“设而不求”是解析几何中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和技巧 ,它能使问题简化 .但如何使用这种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却经常困扰着同学们 .在此 ,笔者愿跟大家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与认识 .一、哪些问题适合“设而不求”一般说来 ,解题中涉及到但又不需具体求出的中间量 (称为相关量 )可采取“设而不求” .1 巧设相关点例 1 过圆x2 +y2 =r2 外一点P(x0 ,y0 )作圆的两切线PA、PB ,A、B为切点 ,求连结A、B两切点的直线方程 .解 设A(x1 ,y1 ) ,B(x2 ,y2 ) ,则切线PA的方程为   x1 x + y1 y=r2 ,切线P…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时代》2011,(6):44-46
蝴蝶飞飞:今天楼上装修的时候动静太大,我觉得书架晃了晃。好恐怖啊,像地震了一样。甜心公主:电影《2012》,大家看过么?3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人们借鉴现代语恒学的理论,着眼于语气范畴的整个表述系统,围绕着“吗”和“呢”发表了很多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看法,但却没恒取得相对一致的认识。文章对“吗”和“呢”的用法进行归类划分,明确了它们的用法与疑问句性质的密切关系,认为“吗”和“呢”的用法看起来极为相似,却又具有不可替换性。  相似文献   

20.
《和氏献璧》一课还没备完,却翻到了2007年第4期的《小学教学》(语文版)。浏览目录,“深度语文”栏目《“和氏献璧”值吗》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文章中作者及网友的观点失之偏颇。再仔细品味两遍,觉得有话非说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