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过去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闽语是源于晋唐的中原汉语。近些年来,不断有海内外学者提出这样一种新观点——闽语应是源于《切韵》前的吴语。上述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本文试图通过《世说新语》语言现象与泉州话(闽语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地点方言,历史上曾是闽南方言的代表)的对比,作出明确的回答,即闽语确系源于汉魏六朝河洛官话。  相似文献   

2.
汉语方言关系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吴语和闽语的关系成为焦点问题之一,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探析吴语和闽语的历史渊源、吴闽方言在语音上的联系、吴闽方言在词汇上的联系、吴语和闽语的地域接触、吴语和闽语的民族语底层,来揭示吴语和闽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郑伟 《中国语文》2015,(3):254-265,288
本文旨在说明汉语音韵史上和现代方言中三种不同类型的"麻佳同韵"。(1)类型Ⅰ是中古金陵音系的反映,除了见于日译吴音、古汉越语,在现代吴语和闽语中分别以特字白读(扩散式音变)和音类白读(连续式音变)来体现。(2)类型Ⅱ来自晚唐北方官话,多见于北部吴语,具体表现为麻二见组字与佳韵同韵,属条件音变,与类型Ⅰ性质迥异。该层次还见于日译汉音、汉越音及现代闽语(文读)、新湘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3)类型Ⅲ出现于宋元以后,只是个别佳韵字读人麻韵,没有系统性和音变条件可言。  相似文献   

4.
南通话属江淮官话,因与北部吴语临界,也具有吴语的某些特点。本文就南通市城区语音同《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韵系统作比较,阐述其演变情况和对应规律,以助于推广普通话和方言研究。  相似文献   

5.
莆仙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标记来源于处所词,这是吴语和闽语的共同特征.但莆仙方言的这两种体标记来源于处所代词"即、许",而不是方位后缀或动介词,这又不同于吴语与闽语的其他方言.本文先描写莆仙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特征,然后结合吴闽语其他八种方言的资料,分析进行体和持续体标记的语法化序列,从而观察其演变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声音文字通》为明初赵谦花二十载写成的一部韵学著作,在当时影响颇大,受到学界重视。原书未及板行,学者罕知。今据现存《永乐大典》所采录的资料,对其声类进行考索研究。《声音文字通》的语音混切较为繁杂,基本代表了明初北部吴语的一些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7.
明代韵书《字学集要》韵书表面以《洪武正韵》七十六韵为主线,实际则处处彰显当时的吴语特点。论文重点讨论韵书韵部的排布、韵母来源及吴语特点。  相似文献   

8.
陈寅馆先生在《东普南朝之吴语》和《从史实论切韵》二文中,对六朝时期江东语音的变化有精辟的论述.前几年读到南海鸥君发表在1991年第2期《南京社会科勒上的大作《六朝时期南京方言的演变》,一则感到意犹未尽,二则对文中某些论点不敢苟同.近来重新研读陈寅信先生的论著,有所体会,故也有意对六朝建康的语言略加讨论.六朝三百年间,建康的语言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东吴时,建业虽然外来人口不少,且有一批江淮豪族如周瑜、鲁肃等为其政权骨干,然因孙氏家族本是吴人,依靠的主要也是三吴大族,故而那时建业的语言属吴语系统,…  相似文献   

9.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考证可知:《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10.
《康熙字典》前面列有两个韵图,这就是《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赵荫棠说《字母切韵要法》“由《大藏字母切韵要法》而来。”(《等韵源流》275页)据他考证乃是康熙时期的东西。(294)《等韵切音指南》,清人劳乃宣说与元代刘鉴的《切韵指南》“为一家之学”,“大抵两书为正德以后,康熙以前人所作。”(《等韵一得·外篇》)总之这两个图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不过,这两个图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是完全不同的。《字母切韵要法》偏重于  相似文献   

11.
《切韵》是研究汉语音韵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对《切韵》的性质及它的音系基础,向来争论不已。唐代李涪在《刊误》中说《切韵》反映的是“吴民之言”,他以洛阳音为依据,批评《切韵》“又有字同一声,分为两韵”、“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则认为《切韵》是唐代的长安音。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切韵》包含古今方国之音。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南朝宋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入手,通过对吴语词"淘"、"洛下书生咏"、音近通假以及部分口语词"月日"、"尔馨"、"伧"、"伧鬼"等的对比分析,说明早在六朝时期,闽语与吴语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就已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闽语显然更接近于六朝雅言.  相似文献   

13.
曾运乾研究《切韵》以审音法为主要手段,论《切韵》有51声类,从《切韵》反切用字的规律、切语上下字的相互配合的规则审辨声类,并按切上字分组的趋势归为鸿声、细声两大类,代表了研究《切韵》和古音颇有成就的旧派音韵学派  相似文献   

14.
谢章铤在《说文闽音通》正、附卷中阐述了对通语、方言间的关系及闽方言的认识。谢氏认为通语的形成是政治统治的需要,通语的推行是权力所趋。闽语与吴语有密切的关系,闽方言保留古音的成分很多,方音复杂,这些方言学观点如今还尚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古今韵会举要》是了解切韵音系到早期官话的重要资料。但是近代学者对《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及其作者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书各为一书 ,作者分别是黄公绍和熊忠 ;第二种观点认为两书实为一书 ,作者是黄、熊二人。考察两论当以前者为是。  相似文献   

16.
古德夫教授著《汉语中古音新探》是学术精品之作,古著确立了中古音研究的路标,主张用《切韵》残卷、王韵特别是王三、《唐韵》来研究《切韵》。古著利用了晚近发现的一系列新材料来确立新思路;具体探讨了《切韵》前史即早期韵书、宋跋本王韵即王三之于《切韵》和《切韵》音系的研究价值,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构了音韵学研究中两个并行不悖的参照系:《广韵》参照系和王三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至《切韵》时期元、魂、痕韵同用,而其他时期除了受韵书限制之外则是元仙合韵,这个语音变化现象并非由于语言的自然发展,而是具有实际语音的依据。我们综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用韵情况,考察相关作家的祖籍及其生平经历,推证元魂痕同用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的吴语区的语音反映。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切韵》语音性质的讨论,一段时间曾非常热闹,单一音系说或综合音系说各有持之者。①近来似已落入寂寞,但虽在寂寞中,当世学者在各种各样的论述中也多论及《切韵》的性质,只是未能突破两种说法的大局。本文试图就《切韵》的几个侧面,探求《切韵》的语音性质,以期对此问题有所推动,从而使我们对《切韵》的认识更合实际些。一、《切韵》前的语言及社会背景要论定《切韵》的语音性质,必须先谈谈本时代的语言及社会背景,这样才能把问题置于一个现实的环境中,不至于出现主观臆断之弊。 (一)语言背景《切韵》时代是汉民族共同语大发展的时代。秦汉两代的社会统一带来了语言的统一,“通语”、“绝域语”、“绝代语”(名异实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的局面。至《切韵》前后,语言上有了新的变化。就其语音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相似文献   

19.
慧琳《音义》中"吴音"之性质,前贤有不同观点,我们赞成该书之吴音为唐代吴方言实际读音,而非《切韵》音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切韵》祭泰夬废四韵带辅音韵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韵》祭泰夬废四韵现行拟音质疑从韵尾的角度来着,《切韵》的韵部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阴声韵(不带辅音韵尾)、阳声韵(带有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带-p、-t、-k尾)。《切韵》音系中没有平上声相承的去声韵只有祭泰夬废四个韵。这四个韵音韵学界一般认为属于不带任何辅音韵尾的阴声韵。现代各家音韵学者对这四韵的拟音可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