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为悟性所有的都是先从感官得来的,没有别的)。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要到事物被感官领会到了的时候,文字才可能实现它的功用,给它以进一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很丰富。在《祝福》一文插图的选择上,选取了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为悟性都是先从感官得来的),没有别的。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  相似文献   

3.
终点思维方法,是由事物的结果回想过程与开端的方法,是改造世界的方法,它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主要在于明确实践目标,进而分析和创造实现目标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马云多 《教育评论》2014,(1):165-167
艾斯纳认为,作为一种感知艺术,教育鉴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视觉感官的"看"使那些隐藏于学校和课堂环境中各种复杂精微且不可言喻的事物品质得以显现,其基本方法是"认识的看"。艾斯纳认为,不能把"认识的看"仅仅当作是一个简单的"看"的心理感知过程,它也是一个"看见"的认知结果,即观者从"看"中获得有关事物的认识。由于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事物品质的显现以及"认识的看"的实现,则取决于教师能否成为鉴赏者,是否具备一定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5.
<正>一、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原则1.形象性原则。美在形象之中,美是以其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的。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美在于多姿多彩的形式,社会美在于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艺术美在于其塑造的鲜明的形象。因此,人们欣赏美的事物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的领会它的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教师在实施美育的时候,应  相似文献   

6.
<正>"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要内容是观察、描写一次实验的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的延续与提升。本次习作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有序表达。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事物变化的过程,并条理清楚地写出来,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有序表达的能力。难点在于如何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并准确描述自己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形与影是设计者们最钟爱的设计元素,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新奇与乐趣。越来越多的设计以及摄影爱好者们开始尝试打破传统,通过对光源的利用以及对形的重新塑造产生与之前大相径庭的视觉效果,在惊讶的同时,使"我们的感官不再是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随着事物的变迁,影子已经不仅仅只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展现,它更多的已经转化成了设计者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根据唐君毅的意义理论,自然万物中的个体、类及其关系,是在人们"当下一念"中首先出现的。尤其作为个体的自然万物是最早、最自然地进入人们的感官感觉之中,使人们有了关于个别事物的意识,而对个别事物的意识又是与对经验自我的意识同时形成的;当人们尝试以语言符号对这些个体对象进行指称时,就开始意识到了自然万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性质和属性;而这正是人类文明活动的真正开端,从此人类摆脱了早期的原始自然状态。这也是意义自我生成机制的成熟,意味着一个无限广阔的意义空间围绕着人自身逐渐扩散开来,使人的心灵生命获得了真实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误区一]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在的反映,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解析]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对事物的认识,它属于意识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  相似文献   

10.
"移用"与"拈连"是用法相近的修辞手法,其相同点在于将用于甲事物的词用在本不适用的乙事物身上。不同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甲事物是否需要出现,二是所用词的词性,三是所起到的作用。抓住以上三点,能避免概念混淆。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是人类带着情感色彩去认识和感官的。它以认识事物的需求为目标,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观察西红柿     
设计意图 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最主要的方法.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儿童观察能力的训练.近期,我班正在进行"好吃的食物"主题活动,幼儿对一些常见的蔬菜和水果有了初步的经验.如何抓住契机.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进一步激发观察的兴趣,帮助其整合并提升经验和认识,从而发展其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的能力.我们选择了幼儿熟悉且喜欢的西红柿作为观察物,设计了此次观察活动.  相似文献   

13.
庄毅 《中小学电教》2009,(11):130-130
<正>一、运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课之计在于"引"。良好的开端,往往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  相似文献   

14.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以的范围,一切事物都应尽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朗读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把它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小学英语教学,能否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本文就"以乐导学"为主题,探究运用多种导入方法,唤醒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质量,让英语课从"头"精彩。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的精髓在于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利用感官能力全方位地感知和发现问题,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顺多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善于利用新思想新思维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幼儿审美感知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初始性、直感性、差异性,我们必须以幼儿心理结构的发展为依据,注重对事物形式敏锐感知力的培养,并根据幼儿审美感官的特性,在实践的层面开辟综合运用的渠道,全面地培养幼儿感官的审美能力,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审美能力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切事物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矛盾即过程,而过程的根源在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过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讲,教学过程就是由矛盾组成的,它时刻变化着、冲突着、发展着。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它强调事物的“个  相似文献   

19.
比喻的机制     
比喻的机制在于它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物质基础即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事物的复杂的属性。心理基础即把这种属性整理成一个新秩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解、综合、发散、选喻"四个阶段。"分解"使事物的属性形成一个开放、有序的层次体系。这个体系的开放性和它的调控机制是比喻常新的内在根据。"选喻"时在符合"远而通"的原则之下产生的"衍射"现象是比喻的美感源泉。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智慧角度看,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在于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理论智慧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具体来说,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的理解程度;二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方法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显现方式的掌握程度;三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态度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