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环境呈现出新的变化,社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利用高师院校的资源优势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持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优势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6所高师院校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深入分析了高师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旨在利用高师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进行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2.
师范性是高师院校的首要特性。随着非师范专业的发展,高师院校专业结构和办学定位的变化使得综合性成为其发展的趋势和既定事实。如何整合师范性与综合性,成为高师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实现高师院校保持师范性与发展综合性,应实行管理多元互补,实现领导理念与思维的复合拓展;发挥学科综合化优势,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学科,突出师范特色;坚持分类指导,让各类专业释放活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师范性、综合性整合与高师院校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性是高师院校的首要特性。随着非师范专业的发展,高师院校专业结构和办学定位的变化使得综合性成为其发展的趋势和既定事实。如何整合师范性与综合性,成为高师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实现高师院校保持师范性与发展综合性,应实行管理多元互补,实现领导理念与思维的复合拓展;发挥学科综合化优势,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学科,突出师范特色;坚持分类指导,让各类专业释放活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高师院校面临着坚持师范专业优势与发展非师范专业的两难选择,而调适二者关系的核心在于科学分析学科与专业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打造优势学科群、强化院校研究以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途径,打造高师院校专业特色,发挥其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师院校发展面临着学科建设特色不强、师资队伍层次不高、科研学术水平不高、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就业市场严重萎缩等困境。走出这些困境,需要高师院校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并充实专业课程内容,加强非师专业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实力,走综合化、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高师院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师院校发展面临着学科建设特色不强、师资队伍层次不高、科研学术水平不高、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就业市场严重萎缩等困境.走出这些困境,需要高师院校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并充实专业课程内容,加强非师专业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实力,走综合化、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以素质能力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极大挑战。文章以高师英语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高师英语专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探讨了高师院校应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改革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开放的就业体系中,就业竞争对手增加,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市场萎缩,过量供给的师范毕业生群体的专业和层次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自身就业能力乏弱,择业观念不当,更加剧了其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准确认识和分析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将会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师范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师英语教学改革与学生专业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专业的师范生在高师院校应该接受师范性或专业性培养和教育,但目前英语专业的教学却在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从教能力方面有偏离现象,因此,高师英语教学只有全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与从教能力。  相似文献   

10.
黄勇荣 《教育探索》2006,(8):111-112
21世纪,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高师院校急剧转型。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高师院校单调划一的师范类学科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高师院校正逐步向以建设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迈进。在这一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和使多个学科综合发展是高师院校的根本任务。而学科发展的根本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可以说,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师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奠基性工程。为此,高师院校师资建设应以高师院校的学科发展为切入点,正视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探寻高师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来源的高师院校,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课改能力以应对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需要,是高师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进行反现,提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课堂改革能力的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师毕业生在逐年增加,同时中小学学生数量在逐年减少,教师岗位短缺使就业前景很不乐观。为了解决美术学师范专业生存发展问题,许多地方高师院校通过采取调整课程设置以延伸和拓宽美术学师范专业培养方向、强化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有效举措,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3.
职技高师院校是主要从事中职学校教师培养的高等学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技高师院校发展既面临层次提升方面的发展机遇,更面临人才培养方面的严峻挑战,特别是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和挤压,各职技高师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和部署各自的人才培养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分类办法,职技高师院校主要属于应用型高校,应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适应性、应用性、师范性和综合性。根据学校实际状况,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职教师资和其他应用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职教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4.
对175名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调查表明,他们对高师院校培养的新教师的专业素养满意度不高,凸显了高师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职前教师培养中的缺陷。高师课程迫切需要改革,高师课程改革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具体而言,高师课程改革必须着力涵养职前教师的师范素质,锤炼职前教师的实践智慧,强化职前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提升职前教师的专业自觉。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近年来其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本文从就业去向的角度提出教育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三大就业困境:去中师执教面临政策、学历障碍;去中小学执教面临学科、技能障碍;多渠道就业面临意识、能力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教育政策、教育学学科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对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近年来其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本文从就业去向的角度提出教育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三大就业困境:去中师执教面临政策、学历障碍;去中小学执教面临学科、技能障碍;多渠道就业面临意识、能力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教育政策、教育学学科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对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的兴起,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高师院校首先要认识到位,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增强实力;高师肩负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师资之重任,必须走在素质教育的前面,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并加强对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高师要更加重视科技工作,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数控专业是技工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这个专业每年都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数控人才,为数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具有较高操作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技工教育的不断推进及发展,我们逐渐发现技工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越来越趋同,而技工院校的学生情况却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很多的不同,这种教育方式只会使技工院校学生失去自己的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陷入困境,数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因此日益凸显。技工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急需改革,以适应学生情况变化及就业岗位变化的现状,技工院校数控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及方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高师院校的综合化发展和师范性的弱化,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类课程也日益被边缘化,教学困境日渐突显.面对现状,高师院校只有直面困境、探询根源并寻求出路,强化师范生的师范特色,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高教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在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参与竞争中学教师岗位,自立择业成为高师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趋势等条件下,高师院校必须就学生分配就业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一要强化师池意识,立足于为中学等学校培养师资;二要努力6提高高师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参与竞争的能力;三要转变高师学生就业观念;四要建立高师毕业生的就业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