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前期,尤其是武德、贞观时期,所有中高级官吏的子孙几乎是清一色地从门荫人仕。在这个时期的选官实践中,门荫制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门荫制度的兴盛时期。开元以后,门荫制度开始走向衰落,但衰落不能理解为门前制度本身有什么大的变化,而是指有荫资的衣冠子弟开始轻视门荫入仕,随着时间的推移,衣冠子弟对门荫的轻视也越来越强烈,直至最后完全摈弃这一入仕途径。唐代中后期时,公卿贵族子孙之所以轻视门荫人仕,这与科举制受到社会的推崇是密切相关的。《唐语林》卷st补遗》曰:“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解报多拜清紧…  相似文献   

2.
金朝科举有汉进士科和女真进士科之分,汉进士科又分词赋和经义两科。本文主要考察了金朝不同时期汉进士科的授官制度及相关问题。金初实行"南北选",北榜进士释褐授官优于南选。海陵王贞元二年实行南北通选后,其授官制度才完全一致。世宗朝对进士授官制度略有调整,但大体上与唐、宋、辽制相似,一直实行到金亡。  相似文献   

3.
关节     
“世以下之所以通(?)曲于上者曰‘关节’,然唐已有此语。段文昌言于文宗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不艺,以关节得之。’又《唐摭言》云:‘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按《汉书·佞幸传》:汉兴,佞幸宠臣,高祖时则有藉孺,孝惠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才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乃知关节盖本于关说也。”  相似文献   

4.
唐代安徽学子在进士科考试中成绩显著,特别是唐后期,进士数量大幅增加。学子们在科场上的优异表现,关键得益于教育的进步;由于各种形式教育组织的发展,唐代安徽社会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涌现出一批科场精英,这些人才又推动了安徽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从安史之乱至唐末,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大量移居江淮,不仅推动该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也促进了这一地区人才辈出、文化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自从新的阶级权益分配规范实行以来,唐代进士入仕已离不开权贵门阀的左右。通过对唐代进士从“量”到“质”的整体“阶级”倾向、“李党”关键人物涉及进士科的有关作为的剖析,不难看出,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关于“牛李党争”“一个根本、两个凡”的论断存在可商酌之处,唐进士的阶级性及其对党争的影响值得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6.
你是否听说过植物也有记忆能力?你是否知道植物也有神经和脉搏?你是否听说过植物也有血型?乍一听,你肯定不信。然而,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某些植物确实会表现出一些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元年》,御史大夫段文昌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也说:“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按:打通“关节”,旧社会指暗中行贿、说人情借以攀援升附的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我认为必须弄清楚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是历史的必然?第三,目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本文拟就以上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化论坛》2009,(1):105-105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10.
你是否听说过植物也有记忆能力?你是否知道植物也有神经和脉搏?你是否听说过植物也有血型?乍一听,你肯定不相信。然而,科学家在许多研究中发现,某些植物体内确实会表现出各种有趣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在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怎样对这些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呢?  相似文献   

11.
东汉光武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①。此后,宦官的势力逐渐膨胀,到东汉后期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打击正直的官僚士大夫,重用宦官的子弟、亲属及投靠他们的官僚士大夫,垄断了仕途。这样,大批的太学生和郡县的儒生与正直的官僚士大夫相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对于时政进行品评,在东汉后期掀起了强有力的“清议”之风。如史书中所载:“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 公卿,裁量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科举考试开始于隋唐,经过宋、元、明的发展,到清代已基本定型。其中,进士科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在认真研读有关进士科考试的大量历史古籍的基础上,详细透析了进士科的各级考试,旨在提高人们对人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刘广红 《现代语文》2007,(12):36-37
进士行卷是唐科举考试中的一大特色,试卷不糊名、通榜和公荐制度的合法存在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唐"以诗取士"的做法是其得以盛行的重要原因。唐后期进士行卷滋生出许多弊端,其声誉受到很大影响;到宋真宗时期,科考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由不糊名改为糊名,由既观卷面,兼采"誉望"变为唯凭卷面,进士行卷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至仁宗时期,行卷之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唐承隋制,科举大盛,尤以进士科最为时人所重。进士科参加众多,录取名额极少,于此出现种种弊端,诸如举于奔走干谒、座师垄断专横、同僚相互阿谀诽谤,龌龊卑下之行,屡见不鲜。本通过对韩愈《原毁》的分析,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韩愈的写作动机和主旨。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为传统社会寒门子弟提供上升流动机会,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本文通过考察《清代朱卷集成》和《未刊清代朱卷集成》中浙江籍举人、进士朱卷履历,定量分析其中的受业师、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信息,探析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取科举功名的寒门子弟在教育条件上与生监家庭子弟没有显著差异,受业师是举人考取进士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机会获得是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根本原因;家庭文化资本是教育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家族文化资本保障了天资聪颖寒门子弟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6.
<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相似文献   

17.
五代科举承唐制,原则上年年开考,不举行殿试.由于国家分裂,政局不稳,每次各科参试者少则百余人,最多3000人.进士科每次一般录取几人至十几人不等,最多的一次为25人.宋中期以后一般都有殿试,各科参加省试(即会试)者最多时达到44,562人.进士科录取每次一般在100-400人之间,最多一次达998人.因此,在五代时夺个状元所须战胜的对手比宋中期以后少得多.  相似文献   

18.
科学研究向来给人以肃然起敬的感觉,它的特征好象就是由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无误的实证材料而构成。可我们是否曾想过,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家,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其情感是否也发生变化和运动?在科学研究中是否有美感产生?如果有,那么这种美感又是如何产生的?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特别是有关农家子弟上大学的问题,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弦.高考扩招以来,农家子弟上大学,特别是上名牌大学的机会是否增加?本研究将"农家子弟"细分为"农户子弟"(上大学前户籍为农业户口)、"农村子弟"(上大学前居住在农村)和"农民子弟"(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从事农业劳动)三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士林风气历来都是衡量时代风貌的尺度,也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那么,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士林风气又是如何呢?明代所谓的“士”,主要是指在封建科举考试阶梯上取得了秀才(生员)、贡生、监生、举人和进士等“功名”的人,亦即近年来有些国内外学者通常说的所谓“绅衿”阶层。这些“士林”中人,在明代,一方面是他们在科举功名和仕途官阶上的高低、大小区别甚大,上至科甲进士出身累官为公卿,督抚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级长官,下到青衿一领的穷酸秀才,均可列名士林;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人数较多,《明实录》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