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体现了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目标。“五育”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文章从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探索“五育”融合路径两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实践策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五育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五育之间的融合是有限度的。就教学目标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太适合知识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内容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太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就教学方式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开放性教学而不太适合预设性教学。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树立“扬长式”的融合教育理念,设计富有“节奏性”的五育内容,倡导“默会式”的融合范式,建构“欣赏性”的融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反思教师教学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以全面的内容观和辨证的教学观为指导,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对“教什么”和“怎样教”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初步的理论求证和实践验证表明,“四步骤”教学分析理论对帮助教师认识“教什么”和“怎样教”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既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教学论的问题。因此,可以从教学论发展以及它的载体《教学论》教材窥探五育融合的存在状况。从教学“七要素”与五育融合的关系来看,1991年李秉德主编《教学论》是一部五育融合的经典教材。随着“五育融合”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发意识到了这本教材所具有的当代指导意义。我们对“五育融合”采取的态度,一方面要承认并且继承已有研究成果,不割裂,更不能脱钩;另一方面,针对“五育融合”存在的现实问题继续探索,特别是在教学管理层面。  相似文献   

5.
探究教学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型探究教学理论为教师开展动思结合的探究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为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思维型探究教学之路,教师以“鸟喙和鸟足”为例,建构融合技术的“五思五学”思维型探究教学模式:精准分析学情,明确思维发展目标,实现“预学明思”;创设具身化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实现“激学导思”;探究合作,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探学辨思”;借助数据分析,跟踪学生思维,实现“展学反思”;虚拟仿真交互,引导迁移应用,实现“拓学创思”。教师以信息技术助力“五思五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做思共生”,可有效促进大单元整体教学。  相似文献   

6.
办好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对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和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什么?怎么改?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结合学校发展环境和阶段,边探索边创新,边实践边总结,在转变育人方式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尝试。学校抓住“五育”并举的主线,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改革举措,探索出五项学生发展与成长目标,找到了满足学生发展共性和个性需求并成就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是指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尽管大多数教师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评价的尺度和标准,但对有代表性的初中数学学科169个教学目标案例的结构性观察和对部分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存在内容不全面、结构不完整、行为不具体等问题,并且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和方法设计分离的现象具有普遍性.怎样剖解这个疑难问题?笔者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初步的理论求证与实践验证表明,探索中形成的教学目标观及设置教学目标的方  相似文献   

8.
“五个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认识,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具有生成、发展与整合的内在机理。对“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要以伟大实践探索的生成为前提,离不开洞悉世界的思想方法、独立自主的认识主体、创造伟业的人民力量。“五个必由之路”的发展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逻辑的统一,因共同的发展目标、一致的价值内核整合,显露于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并而举之”发挥整体性功能。分析和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能够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怎样继续保持成功的奥义。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在国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备受关注,它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智育”育人的教育观念,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五育融合”的教学实施中,存在教师队伍素质不足、教学方式陈旧、“五育融合”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备等困境。解决当前困境的策略在于转变社会观念,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针对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采取相应素质提升策略;完善“五育融合”教学评价体系,改变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五育融合”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从理论的政策文本走向教学实践变革的过程,意味着一种新的教学范式。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嬗变,确证了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育人的教育发展实践之路,这不仅是时代发展转型在教育层面的变革,更是对“五育并举”思想认识在哲学思维层面的反思,即从实体思维转向实践思维。“五育融合”的教学范式是对实体思维下“五育并举”教学范式的变革与超越,以打破基于“加法式”的教学思维,树立基于“育人原点”的教学观念,构建基于“时代变革”的教学空间,指向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为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1.
教学理论的文化改造,是指根据“目标文化”的特性对“源文化”赋予教学理论的文化特性的改造,或根据教学理论所蕴含的“源文化”特性对“目标文化”特性的改造。对教学理论的成功文化改造,是教学理论跨文化对话的前提,也是借鉴外来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保证。教学理论的文化改造,有五个主要步骤:教学理论的本体解读;教学理论的“源文化”分析;教学理论的“目标文化”检视;教学理论的“源文化”与“目标文化”比较;改造教学理论中所包含的与“目标文化”不一致的因素,或改造“目标文化”中与教学理论不一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全面、和谐的教学目标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结果形成、应用的实质性思维过程.关注思维过程的教学怎样操作?可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索与反思.初步的理论求证与实践验证表明,探索中形成的教学操作方法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对实现全面、和谐的教学目标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里霞 《文教资料》2013,(21):178-179
为了让学生对《学前儿童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愿意学”、“学得好”,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求,从内容、幼儿发展阶段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着手,改进教学,探索出一套“实用”、“管用”的方法,简称“五步教学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诠释了“五结合教学法”的内涵。阐述了“五结合教学法”的实践意义及作用,对键盘专业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五结合教学法”的正确运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邓小平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五个相结合”的教学法 ,即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 ;章节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 ;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反思传统培训方式和教研方式的基础上,以宁波市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活动为载体,采用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方式,对教师发展“实践性智慧”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途径进行了探索。初步的理论求证和实践验证表明,探索中形成的“五阶段”研教理论对教师发展“实践性智慧”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余要武 《学语文》2006,(1):21-21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探索出了“整体感知——发现质疑——探究讨论——总结升华——拓展延伸”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重视教学的提质增效减负。“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还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对“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实践价值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多元化的教学实践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理论视角审视学科独特的认识论含义及其育人价值,物理教学要回归本真,迫切需要真正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五物五理”的高中物理教学主张,并且发展了基于这一主张的教学样态.实践表明这一举措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吉安市和泰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 90年代初期,我校设计和实施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目标五步教学法”课题实验,被列为我县“第一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之一。该项课题进行了历时 8年的探索与实验,现将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992年秋季始,我校着手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实施“单元整体目标教学”,并进行实验模式的探索。至 1994年,正式确立了“单元整体目标五步教学法”这一教改实验课题,向县教研室申报立项。这项实验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不少教师对教材单元组篇意图不理解,组内课文教学缺乏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