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为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在准备实验时,笔者发现:当向瓶内加压,压缩空气冲开塞子时,瓶内的“白雾”很小,学生很难看清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10月份气温较高,瓶内水蒸气因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而遇冷液化生成的小水珠很少,故现象不明显。我想,酒精的沸点比水低,相应地,酒精气体比水蒸气更容易液化。如果用酒精来代替水,现象不是更明显吗?找来酒精一试,果不其然。当瓶塞被压缩空气冲出时,瓶内即出现一股浓浓的“白雾”,连座…  相似文献   

2.
初三物理"内能"一节中的内能变化实验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向盛有少量水的瓶子内打气.当瓶内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瓶塞被弹出,瓶内的气体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致使瓶内水蒸汽液化为小水滴,并可观察到瓶中有白色雾状出现.该实验涉及到能量变化、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分子运动论、内能)一章中,“气体膨胀做功、温度降低”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拿一个大口的厚玻璃瓶,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水上方的空气中有由于水的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塞子上的开口往瓶里打气。观察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来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这个实验的理论结果是:当塞子跳起来时,能看到容器中产生白雾,因而说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空气中原来看不见的水蒸气凝成可见的小水滴。我用一个150mL的集气瓶做此实验,实验数次没有成功。究其原…  相似文献   

4.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一节安排了“内能做功”的实验。教材中实验是用软木塞将装水试管口密封 ,用酒精灯对水加热至沸腾。当管内水蒸气压强足够时 ,“砰”的一声水蒸气将软木塞冲出 ,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对软木塞做功。此实验有两点不足 :一是软木塞冲出时 ,也有高温水蒸气喷出。实验时 ,尽管管口不朝向学生 ,由于水蒸气飞溅 ,对前排学生可能造成事故或惊吓。二是内能做功只表现在软木塞冲出的一瞬间 ,时间短 ,不便于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和教师边演示 ,边讲解。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改进方法 :在软木塞中插入一根细玻璃管 ,用橡皮管套…  相似文献   

5.
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实验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减小”的实验。按教材的要求用少量“水”实验效果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可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中物理四年制第二册第二章“做图 1   图 2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有两个小实验 :实验 1 如图 1所示是向空气压缩引火仪里面放一小团硝化棉 ,把活塞迅速压下去 ,从而使硝化棉燃烧起来 .这样做实验不容易成功 ,多年来笔者一直改用 1至 3个火柴头代替硝化棉 ,效果较好 ,成功率很高 ,而且火柴头是日常生活用品 ,容易取材 .实验 2 如图 2所示 ,拿一个大口的厚玻璃瓶 ,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用塞子塞紧 ,然后通过塞子上的孔往瓶里打气 .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来时 ,瓶内会出现白雾 .按原实验做不容易成功 ,即使有白雾出现也比较少 ,实验现象很…  相似文献   

7.
《自然》第一册第三课作业“1”,学生常常不易做成功。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漏气。带漏斗的瓶塞与瓶口之间漏斗管与瓶塞之间,如果接触不严密,即使存在很小的间隙就会漏气。过程是这样的:当水进入漏斗,压缩瓶内的空气,瓶内的空气则经过微小的间隙被水挤出瓶外,漏斗里的水就进入瓶内。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18页介绍:在一个玻璃瓶里装入少量的水,通过塞子上的开口往瓶里打气,当塞子跳起来时,可看到瓶中出现了雾。从而说明本来看不见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雾),是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空气推动塞子时,热能减小”的演示实验:取一个大口厚玻璃瓶(图1),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瓶内水面上方有空气和由于水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塞子的开口往瓶里打气,当塞子跳起时,可以看到玻璃瓶中出现了雾。本实验中,塞图1到的,但瓶中出现的雾却很不明显,所以学生对“物体对外做功,热能减小”感到很难理解。怎样改进才能使现象明显,实验变得有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呢?本人运用了酒精代替水做实验,发现实验时现象很明显:产生了浓浓的白雾。因为酒精极易蒸发,瓶内产生了大量的酒精蒸气。当温度降低时,酒…  相似文献   

10.
内能改变演示实验的成功做法江西信丰县大桥中学朱向阳新编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有两个演示实验:实验1是演示压燃棉花的现象;实验2是演示水蒸气液化成雾的现象.许多教师反映这两个实验都很难做成功,即实验1压燃不了棉花,实验2看不到...  相似文献   

11.
大纲版教材演示"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实验的传统方法是:放在铁架台上的倾斜大试管中有适量的水,将其塞上橡皮塞后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加热,开水沸腾后汽化的水蒸气膨胀,对活塞做功,试管内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管内沸腾的水顿时停止沸腾。  相似文献   

12.
朱红 《物理教师》2014,(1):54-54,65
1 问题提出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9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物体的内能”中为了说明“做功改变内能”安排了2个实验,分别是“压缩空气发热”和“蒸汽对外做功”,见图1,前者说明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后者说明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第二册82页“液化”这节课的演示实验,课本上是采用让“水蒸气”喷到一个冷的物体上,然后看到有水滴掉下来以说明气体液化的。但我认为此实验不太妥当,因不能很好地说明变化的本质,我们看到的是还没有喷到冷物体上的“白气”,实际上不是气体,而是已经由水蒸气液化了的微小水滴,所以呈雾状。这样,实际上是水蒸气从玻璃管口喷出后就开始了液化,从而形成了白雾,用冷物体接收,只不过是集小成大,但不能说明水蒸气是  相似文献   

14.
内能和热量     
(一)热点解读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因为一切物体都由分子组成,且分子的运动永不停息,所以一切物体的内能永远不可能是零。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主要是物体的质量、温度和体积。因为质量决定了分子的数目,温度决定了分子运动,而体积与分子势能有关。2.物体内能的改变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事实上,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摩擦生热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如水壶中的水烧开了,水蒸气推动壶盖…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教科书对热和能的两个演示实验做了如下要求: 其一,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九年级物理109页) 其二,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1“液化条件”的实验 将烧瓶装水加热,可看到插在瓶塞上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口会出现一大团雾状的“小水珠”,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凝结而成的,这时,若让打火机的火苗靠近玻璃管口,即见不到雾状的“小水珠”,但可见到火苗向前倒去,说明管口的确有看不见的水蒸气冲出,当一移开火苗,管口又重新出现“小水珠”。  相似文献   

17.
“压缩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是“物体的内能”中的两个活动.在学生了解物体内能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活动,用明显的实验现象显示物体内能的变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再通过解释此现象发生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相似文献   

18.
如图1所示: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P18,实验2: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少。教材要求的做法是:拿一个大口的厚玻璃瓶,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水上方的空气中有由于水的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图1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小通过塞子上的开口往瓶里打...  相似文献   

19.
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实验器材的改进湖北省五峰县渔洋关镇涨水坪中学(443400)唐春华初三《物理》课本中图211空气推动塞子做功时内能减小的实验,由于实验时瓶内空气压强小而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为了提高实验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个实验作以下改进。把玻璃瓶...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物理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中介绍了一种水蒸气液化放热演示实验方法:将烧瓶中的水在酒精灯下加热至沸腾,再将水蒸气用导管通入冷水中,可观察到插在冷水中的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出了热量。(见1987年第2版p.90) 这个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水蒸气液化时不放出热量,冷水的温度是否也会升高?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高温的水蒸气(或液化了的高温的水)与冷水间存在着温度差,当它们混合时必存在热量的传递,使冷水温度升高。这样看来,这个实验对证明水蒸气液化放热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