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咪谷和莫批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既是自然属性的人,又是神灵的化身;他们曾经是哈尼族社会政治领袖人物,又是宗教祭司。咪谷和莫批作为哈尼人民为人处事的楷模,同时也是村寨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文章在阐述咪谷与莫批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变的基础上,并阐述咪谷与莫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在哈尼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绿春县城一带13个村落延续了700多年的"阿倮欧滨"祭祀,不仅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可贵传承,更是哈尼族生态保护的典范实践。表层意义上,"阿倮欧滨"联合祭祀不断强化着祭祀圈13个村落的地缘联系,以及母寨"窝拖布玛"在其中的神圣地位;深层意义上,联合祭祀是对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至关重要的水源地"阿倮欧滨"及其周围林地的持续有效保护。"阿倮欧滨"祭祀作为绿春哈尼族传统文化深层内核机制,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3.
多元民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式主要包括保护生物数量的多样性,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等。多元的生物保护形式犹如道道屏障,对黔东南的生物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由此各民族实现了资源的均衡利用,减少对同一物种的消耗,避免资源抢夺,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 ,它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及它们所有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式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过程。它分三个层次 ,即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文章围绕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生物资源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54-155
少数民族服饰是随着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发展历史而产生并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其产生初期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经过长期的发展,人们对其有了一定的审美观,服饰的发展也逐渐的变得充满民族色彩。哈尼族的服饰充满了该民族的独具特色,总体以该民族生命的保护色即黑色为主,图案以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以及自然花鸟等为主要特色。文章分析了哈尼族以自然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积极探索了该民族服饰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技术和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进步给生物多样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生境的破坏,掠夺式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等是物种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有积极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才能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舞蹈形式丰富多彩,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哈尼族舞蹈提供了坚实的生存、发展基础。神秘的宗教祭祀活动异彩纷呈,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构成哈尼族舞蹈的基本特征,特别是由于不断迁徙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周边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舞蹈文化特征。它含盖了哈尼族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斗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也为我们探索哈尼族舞蹈历史与动律风格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象依据。研究哈尼族舞蹈对我们研究哈尼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哈尼族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及它们所有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式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过程。它分三个层次,即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文章围绕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可持续发展与生物资源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红河县是云南省南部一个哈尼族占绝对多数的边疆县,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哈尼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今天,红河县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作为其旅游开发主体的政府和人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保护民族文化,尤其是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哈尼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2.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13.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14.
开设花卉栽培特色课,通过对花卉植物的引种、栽培、管理的探索,寻求一套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和管理能力、学用结合的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当代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遭遇了“现代化”和“全球化”而产生的,即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从主体角度看,文化保护与传承就是维护民族自己的传统并实现为当代的生产和运用于生活,因而文化传承的根本就在现实的实践中延续传统,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当如此.“原生态文化”现象的本质在于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而不是实证主义所追逐的“原汁原味”的静态保护.侗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和传承不过是其传统文化的当代再生产,这是正确理解侗族文化归入“原生态”视野和实践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源氏物语》是平安时代特有的文化——摄关政治,及其派生出的各种文化现象的产物。正是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造就了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17.
“江湖”与“庙堂”:湖湘文化的历史吊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湘文化对湖南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透过二千多年来湖湘文化的发展嬗变,不难发现,湖湘文化有着一种江湖文化的特质,近代以前,湖湘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流寓湖南的一批文人;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的每一次发展都与中国社会大变革有关。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湖湘文化发展曾经辉煌一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经过毛泽东时期的一起一落之后,离开了庙堂的湖湘文化应如何发展下去便成为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陈天瑜 《培训与研究》2004,21(3):103-104
开展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本文通过对一次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阐述了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9.
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智慧。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傣族更是如此。傣族人民认为,"龙山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正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人们不能随便在"龙山林"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和开垦土地,从而也就最有效地保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及整个生态安全。傣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这一"龙山林"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的禁忌,它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明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4):114-115
英语动物、植物和食物名词喻人的实例说明成功的语言交际不仅体现于语义的正确传输,而且还表现于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联想性等诸方面。英、汉动物、植物和食物名词喻人的比较反映了两者丰富的语用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