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人(即今梅县)。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出生在程乡的一个农村中,父亲是个知文识礼的读书人,在家庭教育的薰陶下,宋湘在少年时很聪颖,九岁能作诗写文章,从师学习,刻苦攻读,乾隆五十年,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然后北上京城参加朝廷礼部举办的考试四次;乾隆五十八年在名师陈榕溪官舍读书达五年之久,至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考中了进士。嘉庆六年,应惠州知府伊秉缓(号墨卿,福建汀洲人)的聘请,任惠州丰湖书院主讲(一说是山长即院长),  相似文献   

2.
边读边写     
人生下来,一睁开眼睛就读,但有的人直到闭上眼睛告别人世时,也不曾写过什么 如果他不是读书人,情有可原,如果不幸他是个读书人,那就死有余辜。  相似文献   

3.
正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有一回路过河南。他兴致勃勃地到少林寺游览寺游览,寺里的老方丈连忙出迎.老方丈带领乾隆等人来到少林寺门口时门口时,指着少林寺大门的牌匾说,这是康熙皇帝题写的.乾隆微笑着说笑着说,的确是康熙帝的笔迹,但是朕家园子里康熙皇帝题写的牌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1031-1095).  相似文献   

5.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3,(18):32-33
主持人龙吟:正所谓峰回路转、苦尽甘来,一度卖画糊口的郑板桥.在年届四十之际似乎迎来了转机。他在科举考场上佳音频传,出仕有望。乾隆元年.郑板桥终于成为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读书人希望在考场上崭露头角,以此博取灿烂的前程。即便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几百年前的清朝学子郑板桥了。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郑板桥大半生都在仕途之路上拼搏。在晚年《自序》中,他仍在说谋求官职"乃是正途",认为科举制度"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郑板桥的上述观点多少有些道理。现在,人们把科举制度一棍子打死,不免有些偏激。例如清朝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一套规范,分童试、乡试、会试三种,乾隆二十六年以后殿试也成为了定制。童试即童生试,是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所谓"进身之始"。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称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12,(9):52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生性幽默,爱才若渴。传说他在江西做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就同读书人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说完随口吟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一联  相似文献   

7.
真趣     
苏州有个狮子林,峰石峻峭,曲径通幽,是个游览的好去处。此处有个真趣事,据说是乾隆当年游览时题字定名的。乾隆是个书法高手,不过,题字既要有书法功力,又要构思巧妙。乾隆挥笔蘸墨写了"真有趣"三个大字。  相似文献   

8.
当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自我标榜增加谈资时,书便会给心态平和的读书人带来无法比拟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殿试结束后,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士为一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看到秦大士的文章,乾隆觉得,新科状元非此人莫属。但是,当乾隆看到秦大士的籍贯时,不由得犹豫起来,他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南宋大奸臣秦桧。乾隆心想,两人的籍贯相同、姓氏相同,这个秦大士会不会是秦  相似文献   

10.
书与钱     
前几天,我在一本《读者》杂志上偶然看到这么一句话:"让有钱人读书,让读书人有钱。"这是某农村书店的一副对联。看了以后,我反复琢磨起这句话来, 觉得颇有意思。"让有钱人读书,让读书人有钱",当达到这个平衡时,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彭元瑞是清乾隆朝著名的诗人、学者、藏书家。他历任侍郎、尚书之类的高官,而且有较长时期成为乾隆皇帝的可以信赖的智囊,恩宠有加而不衰。他多次随乾隆到南北各地巡狩,有的诗是随同巡狩时所写,有的诗则是和乾隆同时观摩时所写,可以认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史料价值。其所著《恩余堂经进初稿》卷一有《回人绳伎歌》:  相似文献   

12.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甘肃庆阳人,曾任户部郎中。他才思雄卓,性诙谐,甚爱才。传说他在江西作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在唱片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于是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一联出得很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的文学家。“相如”二字又当“相同”来解释。李梦阳的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如,你一个士子能和我同名同姓吗?那个读书人听后略加思索,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读书人对得真好。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的  相似文献   

13.
正张岱《夜航船》序中结尾的小故事,我想拿来作本文的开头:从前,有一个和尚,与一位读书人,同宿于夜行的航船中。读书人高谈阔论,和尚非常敬畏慑服,睡觉时,也将脚蜷缩起来,害怕碰到读书人。然而,和尚听出读书人的话里有破绽,就问他:请问这位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答:是两个人。和尚追问:那么尧舜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有种东西与读书人格格不入,那就是世俗观念。读书人向来自视甚高,有人总结说,读书人的通病,就是精神上优越感。春风得意之时,他们是孔孟门生,满脑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人生三乐,金榜题名时一乐,洞房花烛夜二乐,他乡遇故知三乐。通过考试得以一举成名乃人生之第一快乐,何乐而不为呢?然自古而成的人生一乐后来却不断遭到批评。《南柯一梦》以笑话形式批评中榜人的轻浮,《范进中举》以夸张笔法抨击读书人的颠狂,《孔乙己》以冷峻目光揭示读书人的可悲  相似文献   

16.
乾隆做广告     
《老年教育》2008,(4):47-47
传说有年除夕,乾隆雅兴大发,脱掉龙袍,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当时家家户户差不多都已贴好对联,乾隆边走边看。当走到一家酒铺前时,见没贴对联,便向主人询问。主人答曰:“生意不好,没心思贴对联。”乾隆略一思忖,要来纸笔,写了一副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馆;兴也罢衰也罢喝罢。”横批:东兴酒家。写好后,乾隆让店主人贴出去试试。  相似文献   

17.
正眉州彭氏家族,坐落在今天的眉山市丹棱县。彭氏家族从彭万昆开始,家族开始走向一个兴盛,雍正和乾隆时期彭氏家族在科举上大放光彩。其中,彭端淑是雍正十一年(1733)文进士,彭肇洙雍正十一年(1733)文进士,彭遵泗乾隆二年(1737)文进士,彭端第雍正时期武进士,彭大力乾隆元年(1736)武进士,彭承绪乾隆十八年(1748)武进士,一时人称"彭氏一门六进士,  相似文献   

18.
娄氏兄弟是《儒林外史》第八至十三回里出现的人物。吴敬梓塑造娄氏兄弟的形象,是为那些科举考试中所谓的怀才不遇者画像,并对读书人因科举不第而生出怀才不遇的心态进行嘲谑和调侃。写娄氏兄弟与写周进、范进、严监生以及马二先生一样,都是为了烛照科举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与心态。吴敬梓是在通过他们反复告诫读书人:不能让举业功名迷了心窍,读书人应当生活得不失尊严,读书人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去做。  相似文献   

19.
乾隆点佛塔的故事.我是从一位家住少林寺附近的语文老师那儿听来的.整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有一回路过河南.他兴致勃勃地到少林寺游览.寺里的老方丈连忙出迎.老方丈带领乾隆等人来到少林寺门口时.指着少林寺大门的牌匾说.这是康熙皇帝题写的.乾隆微笑着说.的确是康熙的笔迹.  相似文献   

20.
老师的嘱咐     
《初中生》2010,(1):58-58
有个不成器的读书人,要送儿子去读书,特地请自己过去的老师嘱咐几句。老师想了想,写了一副对联: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