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玉秋 《广西教育》2004,(9A):39-40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重点关注的是知识性格,忽视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导致了智慧性格的衰微。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折旧”、“知识爆炸”使人们对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深感重负,引起人们对知识教育的省思,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比知识更重要,创新就是生存。惟有以智慧武装自己,用智慧统率知识的人,才可当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韩国  相似文献   

2.
英国大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中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联想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可以说课程讲的是知识,作业练的是知识,考试考的是知识,却惟独少了“智慧”的灵光。试想,在学生丢弃课本、焚毁笔记、忘却考试之后,学校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一个人有知识并不一定就有智慧,他完全可能千百次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不善自己思考,更不…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重点关注的是知识性格,忽视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导致了智慧性格的衰微。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折旧”、“知识爆炸”使人们对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深感重负,引起人们对知识教育的省思,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比知识更重要,创新就是生存。惟有以智慧武装自己,用智慧统率知识的人,才可当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韩国政府在其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形象的四项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具有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法国政府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扩大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2012,(12):22
"教师研修与专业发展系列专论"稿件已连续刊发了一年,到本期已临近尾声。在这一年中,由赵其坤老师领衔的团队与我们一起追踪教师成长的轨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培养模式,期望能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次话题关注教师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  相似文献   

5.
6.
正时下,不少名师是一课上遍大江南北:同一个课题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研讨会上了N次,一些学习者甚至可能有幸学习过N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都是似曾相识,风景旧曾谙。不少所谓的"专家学者",也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专题演讲包打天下,很少加以调整与改进,甚至连PPT都是一模一样的。重复固然是最节省心力的方法,但是,重复往往是因为江郎才尽,因为走向了僵化,停滞不前。这种状况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雷区——"一优秀就落后,一成名就沉沦",社会学称  相似文献   

7.
怀特海率先张扬的孕育于古希腊的智慧教育观,颠覆了现代知识教育观的统治地位,构成了智慧教育观迄今仍被奉为圭臬的经典形态。该智慧教育观尽管以其对教育目的深刻洞察、对知识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化必要性的透彻分析、对智慧教育运用知识方法的精辟揭示、对智慧教育同生活整体内在统一性的精当提炼、对智慧教育节奏和周期的勾勒等内容,对教育哲学和与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却存在着智慧观缺乏彻底性、知识观基础缺乏批判性、德性取向缺场、超主体性意识欠发育等诸多仍被学界所盲视的缺陷。使其由唯主体性取向向主体性取向与超主体性取向相融通的综合取向提升、由直接运用知识取向向基于健全图式运用知识取向演进、由认识论能力论取向向生存状态论取向演进、知识观基础由前批判性取向向批判性取向转变、智慧观基础由非批判性形态向批判性形态提升、德性属性由德性取向缺场向德性取向在场转变等改进举措,能有效消解其上述缺陷,有助于当下学界关于智慧教育观的认知提升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写作的乐趣就在于发现和表现生活的美”。显然,发现先于表现——有所发现后①—有所表现。学生作文苦恼无非是“不知道写什么”,即“无”发现。作文走向智慧的发现,着力于学生从“无”发现走向“有”发现、再从有所发现走向智慧发现,从而练就“一双真正能够发现、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要实现这一“发现”要义,关键是要有②发现意识,要能智慧而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尚处于朦胧的、下意识的“发现”萌芽,开发并强化它,使学生进入有意识的、清晰而自觉的发现、捕捉和储存状态,由此学生自能走出“不知写啥”的困境。以下是笔者…  相似文献   

9.
“写作的乐趣就在于发现和表现生活的美。”(胡绳梁之《诗情随雨而洒》/2004/2《语文学习》)显然,发现先于表现——有所发现后有所表现。学生作文苦恼无非是“不知道写什么”,即“无”发现。作文走向智慧的发现,着力于学生从“无”发现走向“有”发现,再从有所发现走向智慧发现,从而练就“一双真正能够发现、感受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实现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从学习意识上进行提升,超越具体知识内容的边界限制,上升到思维能力的高度,在全新的视野状态下重新审视数学知识,在更为理想的实效之路上持续攀升.本文所列举的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适用比较广泛的几种思维提升方式,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走向智慧     
《教育》2006,(2)
时间过得确实很快。有朋友问:“2005年做成什么了吗?”认起真来,还真的不知怎样回答。因为这成与不成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动不居之中,“成”中潜伏着“不成”,“不成”中孕育着“成”,而我们似乎每天都是在不停忙碌中度过的。想一想,一年里我们曾经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正在努力追求什么。往事并不如烟,只是还不到回味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已经纠正了简单提问的教学弊病,而能在关键处抓住契机进行适时追问,使语文学习呈出理性交锋,智慧启迪,碰撞心灵,交融情感的好现象。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问不得法。即使追问,也是漫无目标,蜻蜓点水,有的甚至是画蛇添足,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损耗。就语文教学追问的特性而言,它是层次较高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试问:现状何为教材是教与学共用的文本,是教师、学生沟通与对话的平台。教材提供了知识内容、思路方法与数学思想,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范例。实施新课程以来,新教材通过结构编排、题材选择、内容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相比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7):12-16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取代思维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在知识和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没有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走出传统教学的出路在于对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态度,同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格构建。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要求超越知识与思维之争,并能够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教教材、教知识,于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常常是“掌握……”“了解……”“理解……”。正因为教的是知识,而且是被简化为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显性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常常被肢解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反复训练、记忆被“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到考试时,这些知识又被“搬”到试卷上,这样的知识“授受”和“周转”,很难积淀成语文素养充实学生的生命,也很难激起学生智慧的挑战和情感的迸发。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冲击,…  相似文献   

17.
智慧,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布鲁纳、皮亚杰等人都十分重视智慧教育。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其核心也是对人的智慧的培养。知识教育的异化要求教育“转识成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人的智慧,教人学会质疑,张扬个性,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正如恩格斯所说:“辨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那么,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用一向被人们称之为智慧学  相似文献   

19.
<正>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某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遭到曝光。只需付费即可杜撰发布不实词条,这种境况只是揭开了互联网知识分享业态的冰山一角。一些网络平台上甚至有一人分饰上百个角色,写出许多离奇故事,活跃数年才遭封停的例子。显然,共享知识的网络业态正遭遇着几近相同的困境。日益沉重的盈利压力,使得收费发布成为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内容生产的随意化,更是让通过互联网分享知识、传播知识的网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学中,教师囿于文本、局限于课堂,学生缺少自主阅读、自主感悟,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应建立开放的学生观,让学生自主感悟;建立开放的学习方式观,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建立开放的阅读形式观,由课内走向课外;建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由文本走向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