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继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后的另一种新的海底金属矿产资源类型。海底热液硫化物主要为结晶矿物组分,富含Cu、Zn、Fe、Mn、Pb、Ba及Ag、Au、Co、Mo等金属和稀有金属,赋存水深数十米至3500m,且大量出现在2500m附近。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相比,虽然富钴结壳赋存水深和热液硫化物大体相当,但因其基本矿物组分皆为非晶质或隐晶质的Fe、Mn物质,冶炼工艺较为复杂。相比之下,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易于开采和冶炼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海底热液矿产资源的分布和赋存状况调查,经历了从偶然发现到有计划探测的不…  相似文献   

2.
海底并非死气沉沉的世界,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海底发现了喷涌热液的海底“烟囱”,在这些烟囱的周围,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有长管虫、蠕虫,以及像蛤类、贻贝类、蟹类、水母、藤壶等模样的动物。海底烟囱的形成要归因于地球的板块运动。由于海洋板块发生的扩张分离运动,在海底的某些位置,就会出现深入地幔的裂谷。海水渗入裂口后,在炽热的地幔处被加热,然后再涌出海底商,形成了所谓的烟囱。喷涌而出的热液携带了许多地下的化学物质,一些生物就以海底烟囱提供的热量和化学物质为生。  相似文献   

3.
以沫 《科技新时代》2007,(10):43-43
当海底地壳板块移动产生裂缝时,大量溶解了金属元素和硫化物的高温液体会从裂缝中喷出,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底热液活动。海底热液活动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在海底热液活动区含有大量的铜、钴、锌等金属,可以在海底形成几千甚至上亿吨储量的矿床,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此外,其周围高温、高压、高毒性环境与地球早期环境很相似,[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12月11日,中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结束了历时1年,航程3倍于赤道长度,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环球科考。科考人员发现了16处海底热液区,特别是发现了一处位于南大西洋洋中脊最南端的热液区,并在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07,(3):126-127
科学家找到新的洋底热液硫化物区;一种治疗疱疹药物可控制艾滋病病毒;中国将成世界五大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长期观测站建立;美科学家绘就马基因组草图;“超级害虫”与植物双生病毒互利共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人们关于海底热液矿产资源的探索虽然可追溯到几十年前,但真正的调查研究也不过是最近10余年的事情。1944年瑞典科学考察船“信天翁”号首先在红海发现了盐度和温度都偏高的海水。1965年美国“发现者”号在红海发现了高热卤水,次年又在红海的阿特兰提斯Ⅱ海渊发现了热液多金属软泥。从此,揭开了人类研究现代海底热液矿产资源的新篇章。1972年美国科学家罗纳确认大  相似文献   

7.
“阿尔文”号的惊人发现 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植物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体,而动物又靠植物维持生命,所以如果没有阳光,地球上的万物就不会生长。可是,美国“阿尔文”深潜器所作的深海考察,却向这条千古不变的生命定律提出了挑战,证明没有阳光生命也能生长。 1977年10月,美国《全国地理》杂志报道了美国地质学家的一个惊人发现。他们乘坐“阿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中,第一次发现了充满生命的温泉口。这些奇怪的热泉高耸在几千米深的海底,就像一个个烟囱一样,向外喷吐着一股股的热液,热液  相似文献   

8.
刘恕 《发明与创新》2006,(11):17-17
“大洋一号左右手”:深海采矿的新武器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电视抓斗和深海浅钻获得教育部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两个设备一个像“抓手”,能将海底6000米图像上传,并能抓住海底物质传递至海面;一个则能将海底岩层钻透,让科学家探个究竟。科学家将它们誉为“大洋一号”的“左右手”。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围绕国际海底资源的跑马圈地活动愈演愈烈,但由于受到技术和装备的制约,我国一直缺乏对海底热液活动区资源、环境方面的调查积累,所采用的调查设备大多采用国外产品,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使我国海洋资…  相似文献   

9.
近日从远在东太平洋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传来消息:我国科考队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在东太平洋海隆鸟巢黑烟囱区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千克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70年代是海洋地理大发现的年代,以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和勒皮雄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崭新的地球观由此形成。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的海洋地理大发现中,却看不到中国学者的身影。1980年之后,中国的远洋科学考察团才开始出现在世界大洋上,其中最“抢眼”的要属“大洋一号”远洋调查船了。2006年1月22日,“大洋一号”结束了为期297天,行程44230海里,横跨三大洋的环球航行。而2007年伊始,它又将开始新的旅程。让我们走近“大洋一号”,沿着这艘远洋科学考察船曾经走过的航迹,寻找深海探宝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谭征 《百科知识》2007,(1X):22-24
20世纪60~70年代是海洋地理大发现的年代,以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和勒皮雄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崭新的地球观由此形成。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的海洋地理大发现中,却看不到中国学者的身影。1980年之后,中国的远洋科学考察团才开始出现在世界大洋上,其中最“抢眼”的要属“大洋一号”远洋调查船了。2006年1月22日,“大洋一号”结束了为期297天,行程44230海里,横跨三大洋的环球航行。而2007年伊始,它又将开始新的旅程。让我们走近“大洋一号”,沿着这艘远洋科学考察船曾经走过的航迹,寻找深海探宝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09,(12):34-34
近日从远在东太平洋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传来消息:我国科考队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在东太平洋海隆"鸟巢"黑烟囱区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千克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11,(15):39-39
“蛟龙”号在完成5000米级海试任务后,随母船“向阳红09”船正在返航途中,预计8月17日-18日间抵达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相关人士表示.“蛟龙”号投入应用后.将在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科考、资源环境调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次海试共选择了三个区域作为潜水器下潜的试验海区.  相似文献   

14.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3):F0002-F0002,I0001
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器命名为“潜龙一号”)是《国际海域资源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大洋协会为有效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AUV深海装备,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  相似文献   

15.
陈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I0007-I0008
<正>[导读]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34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今天从三亚起航。科技日报北京11月16日(记者陈瑜)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34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今天从三亚起航。按照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本航次主要任务是切实履行"西南印度洋多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文化》2009,(9):16-17
大约在上世纪的中叶,国际七知名的海洋科研机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质学家霍利斯特,在分析大洋底岩心时发现海底有波状结构,海底地形叉被冲刷成大片光秃秃的岩石和沟壑。而这种现象表明,只有被快速运动着的水流冲击后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其他则无法讲通。于是,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说”:大洋海底存在着海底风暴。这个“假说”于1963年在美国旧金山一次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在当时科技水平尚处低下的年代里,“海底风暴”之说被一些人认为几近荒唐可笑。“假说”最终在一片指责声中收场,虽然霍利斯特先生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疑。  相似文献   

17.
宫乃斌 《百科知识》2011,(15):46-48
想必是创世之初,上帝童心大发,和我们开了个玩笑:他趁大洪水时,把大批金属“土豆”撒在洋底:但又不说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何时才能采用。这些“土豆”,就是神秘的海底锰团块。  相似文献   

18.
正南大西洋波涛汹涌,而在几千米之下的海底,静静高耸着雄伟的大洋中脊。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阳红01”船,正在探寻着它的奥秘。为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这艘环球科考船都带了哪些“神器”?给海底做CT“向阳红01”船载有调查设备共64套,分为水体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遥感信息  相似文献   

19.
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器命名为“潜龙一号”)是“国际海域资源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大洋协会为有效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AUV深海装备,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近海的研究与开发,忽略了对深海大洋的探测与研究,导致我国海洋科技的支撑能力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此,走向深海大洋,提高探索和认知海洋的能力,是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基础和保障,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大挑战在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复杂的环流系统,是暖池的中心区域,是黑潮(一支高温、高盐的西边界流)的发源地。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深的海域,海底地质过程活跃,海底环境复杂,有丰富的海山和热液系统。另外,西太平洋还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