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维护大学作为公共组织和学术组织的社会形象和精神使命,确保可持续社会资助并规避其中的伦理冲突与治理风险,美国一流大学筹资伦理规范应运而生。通过建立政府部门法治监管体系、制定全美筹资行业标准、选择筹资志愿者指导模式以及实施高等院校利益冲突防范政策等多重路径,美国一流大学筹资伦理规范得以建构。“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我国高水平大学的资源拓展可以参考美国经验树立底线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依托行业组织基础建设完善高校筹资制度、推动高校基金会向专业化发展,从而争取最广泛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2.
大学治理法治化使高校内部管理中法治思维的运用变得不可或缺。在大学治理缺乏程序法治意识的背景下,倡导并以制度化方式践行程序正义理念,有助于实现权利保护、权力规范、秩序维持、自由彰显和风险防范等程序价值。大学治理中的程序正义,蕴含着程序参与、程序中立、程序对等、程序自治等四个维度,当前我国大学治理中存在着程序正义理念疏离之困境,导致大学管理决策欠缺科学性,管理评价欠缺公正性,因此,应落实程序正义理念,合理设置和科学运行决策性程序和评价性程序,以实现大学治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青年教师的学术规范问题已成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究其原因,主要起源于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导致的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和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导致的功利化动机强烈以及学术越轨的风险较小、学术生态环境不理想、学术伦理衰微等导致的缺乏有效的内外监督和约束机制.治理青年教师的学术越轨行为,一方面必须改革现行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制度,完善学术监督机制,加强规范教育和伦理自律;另一方面要改善青年教师生活工作条件,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为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提供物质和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高校依法治校工作的根本遵循.文章分析了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及要素,探讨了高校治理法治化和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联,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的高校治理现代化路径.新时代,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指导高校依法治校工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从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出发,紧紧抓住领导干部、制度体系、师生权益、法治教育四个要素,为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高校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重任,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掌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大科学思维方法,即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精准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不断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党员干部民主法治意识缺乏、党建制度执行力不足、党建考评体系不科学和党组织运行规范有待加强等问题。加强法治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破解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科学思维是正确而高效的思维方式,具有客观性、预见性和变革性等特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备素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特点、工作现状和思维素养,决定了要着重提升其科学思维水平。当前要着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等基本的思维素养,可以按照知—练—用—化的步骤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当前,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在利用新技术收集、分析、使用数据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让人们变成了互联网上的“透明人”。为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民法典》在人格权编设立了专章来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作出了非常详细的规范。本课依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围绕《民法典》中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讲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意识、具备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提高法治素养,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学研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伦理治理方面带来了挑战。贺建奎公开声称其胚胎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后,立即招致广泛的批评、谴责和激烈的伦理和法律大辩论。以生育为目的的胚胎基因编辑操作违反了公认的伦理规范,具体包括:较低的科学价值、不合理的风险-受益比、伦理审查不合规、并非真正的知情同意等。这说明主要依靠科研人员自律的机构伦理治理体系是成问题的,为此需要在不同层面上改进伦理治理水平,强化技术和伦理指南和法规。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21,(3):125-128
高校办公室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一环,研究其路径、方法,不单要从理念、工作方法、职能职责和管理手段创新等角度开展研究,更要提倡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为高校办公室以战略思维做好参谋工作,以底线思维做好督办工作、以辩证思维做好协调工作、以创新思维做好服务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如何将民法典深植于中学生心中,是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案例分析、走进社区等路径,将民法典教育无缝嵌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法治教育,是一种适切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契合的结合度,以体验生活性、突出体验性、避免贴标签现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列举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的法治素材,在参与中获得法治体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采购项目和预算金额不断增加,也暴露出高校招标采购工作中采购流程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实际,在规范采购行为、内控制度建设、风险防控监督工作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旨在提高高校的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学术治理的核心是学术伦理的治理。学术伦理包括底线伦理、关系伦理和上标伦理等三个层次。底线伦理以忠诚为价值基础,关系伦理以信用为价值网络,上标伦理以创新为价值目标。在学术伦理治理上,通过防范与约束,严把学术“门槛”,确保学术忠诚;通过公开化程序,监督学术过程,保持学术信用;通过激励和引导,提高学术质量,实现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完善治理制度、优化治理过程既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双一流"建设的组成部分和必要保障。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协同性决定了高校治理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从制度化路径保障多元利益主体参与高校公共事务决策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非制度化路径加大以人为本、理性宽容、法治思维等制度德性的培育,促进高校治理从制度规范到价值引领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科研诚信治理的主阵地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高校科研工作者是高校学术活动的主力军。文章阐述了高校科研诚信的现状,发现高校科研诚信治理建设存在学术道德仍未坚守、制度建设还不健全、监督体系尚待完善等情况,构建“道德—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高校科研诚信的实现机制,提出以自律的伦理教育推进科研诚信的道德建设、以他律的政策约束推进科研诚信的制度建设、以问责的内外审查推进科研诚信的监督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有组织科研深嵌于高校科研外部治理之中,是学术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关系达成的体现。近年来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澳大利亚通过注重分类资助的科研拨款机制、采取绩效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观照责任伦理的科研诚信政策、指向数据驱动的科研管理系统等重构高校科研外部治理体系,呈现出国家利益驱动、独立机构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目标分类设置等特征,以此创造世界级研究和科技创新。借鉴上述经验,我国可寻求改革高校科研范式、经费拨款、科研评价、组织保障方面的制度空间来开展有组织科研。  相似文献   

17.
侯春平 《人民教育》2020,(11):38-39
<正>从内容来看,民法典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法典命名的第一部法律,被形象地称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这是中国法治建设中里程碑式的大事,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解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法典定位很高,决定将其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民法典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规范,包含了未成年人行动的指引规范,设置了未  相似文献   

18.
《青海教育》2021,(1):F0002-F0002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颁布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是以文本法理思维习得为起点,以思维应用的实践训练为核心,以多维共进的外在机制保障为中介,以满足农村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为归宿。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对治理主体法治思维提升的现实需求下,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培养意识不强、培养措施局限、外在驱动机制弱、监督机制不畅等问题,基于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应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应用的培训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高校联动—基层组织配合”的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实践应用的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基层法治思维培养的文化氛围,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法治思维培养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完全符合我国长期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因而在今后应继续提升质效。然而,“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的安全风险具有多源性,可能对参与人、国际交流事宜等产生影响,因而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形成治理思路。当前,应当坚持党的领导,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其法治化,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相应法律规范、提升现有法律规范实施水平和通过普法以促守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