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出发,对李清照的8首诗词及对应的许渊冲英译本在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中的态度资源分布频率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译文进行评估,以此探究译者所追求的翻译原则及目的。研究发现:译文中的态度资源相比于原文中的态度资源有所减少,主要是因为译文中情感资源的态度意义表达不够充分;较原文而言,译文中判断资源的数量和比率与原文差别不大,主要是因为译者为了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基本上传达出了原文判断资源的评价意义;此外,译文中鉴赏资源的数量和比率都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译者为了追求翻译中的“三美”原则而增加了鉴赏资源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评价理论文章对诗歌及其翻译中的评价资源进行研究。以《蒹葭》两个英译本为例,首先分析原文并找出评价资源,探讨这两个英译本是否实现了原文的评价意义,从评价理论的角度来判定译文是否是好的译文。同时证明了评价理论有助于鉴赏和加强诗歌原文的理解,并为验证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湘南学院学报》2020,(3):61-64
态度系统对情感、人品以及事物价值作出评价,是评价理论中的核心,从该角度分析王夫之《清平乐·咏雨》以及白之所译的译文,不仅能更好地挖掘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也能对其翻译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白之译文的态度系统要多于原文,增强了感情色彩。造成译文和原文差异的原因在于翻译受译者的主观情感、翻译方法以及语言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笔者借助于Gideon Toury的面向译入语(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的翻译策略中有关翻译规范的理论,拓展成为译入语文化规范的概念。通过分析《狼图腾》英语译文Wolf Totem对于原文中主题之一狼意象的表达所出现的微妙变化的现象,考察研究了译入语的相关文化规范,进而得出译文所呈现的相对正面而又被简化了的狼意象是为了形成对译入语读者而言可接受的翻译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白旭 《英语广场》2022,(36):31-34
语域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对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的语域特征,恰当表现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使译文和原文的语域功能实现等值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基于语域理论背景,利用《西厢记》中的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探讨其在语场、语旨、语式三个角度的转换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语篇补偿翻译理论,分析了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译文语篇与原文语篇的差异,从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和信息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张培基在《英译现代散文选》中所做的语篇补偿。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为基础,以态度系统中的判断、情感和鉴赏三个次系统为标准,探究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态度资源在其三个英译本中的重构,比较各译本在态度资源分布方面的差异性,并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手段进行分析,在评价理论下寻找和原文更贴切的译本,更客观地评价译文质量,以期为评价理论在散文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缪颖 《英语广场》2023,(11):19-22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框架,在态度系统视角下,选取苏轼的10首诗词以及Burton Watson的英译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原诗的态度资源总数略少于译诗的态度资源总数;(2)不论在原诗还是译诗中,鉴赏资源的占比都最多,其次是情感资源和判断资源;(3)与原诗相比,译诗的情感资源使用频率有所减少,而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原诗和译诗的态度资源分布差异与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评价意义涉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存在于各类语篇,但目前应用于诗歌的却很少。本文运用Martin的评价理论,从态度和级差资源来解析杜甫《春望》中所表达的评价意义及其在四种译文中的体现,看看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在评价意义表达上是否"忠实"于原文,从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李磊  王萌  叶年华  王越  李涛安 《海外英语》2023,(5):13-15+18
该文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对《伤寒论》通假字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伤寒论》两个译本的通假字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大多数通假字都可以采用忠于原文的语义翻译(如直译)进行翻译;而一些比较晦涩的概念,以译入语为导向、服从译入语文化的交际翻译能够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方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因此,对于《伤寒论》通假字的英译,应基于语义翻译理论采取直译本字的方法,但一些意义特殊的通假字比如疾病名或者人体部位名词可以通过归化策略,采取意译等方式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11.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诗作名篇,文辞优美,手法娴熟。此诗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了典故、诗译文进行了比词用语、人称、口气等诸多微妙而不易传达的方面。文章对《葬花吟》三种英较,除着眼于以上难点外,还讨论了形美、音美的传译,以及三位译家各自的翻译动机、翻译追求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伤逝》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作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信的评判标准。本文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分析杨宪益、戴乃迭翻译鲁迅作品《伤逝》时体现出的翻译信之标准,并对译介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廖晓凤 《英语广场》2022,(33):15-18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重要步骤。理解原文的程度会影响译文的忠实程度,而表达的流利程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可读性,影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等。该案例节选自林语堂的自译作品《啼笑皆非》,从中分析译者在对原文有着高水平的理解和对译出语有着高水平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所输出的译文与原文有何不同,以此来探讨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统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翻译的生成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翻译时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译文通顺。目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所附译文中有些翻译片面强调“忠实”,过分直译甚至死译,致使译文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个别翻译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有误译、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语篇分析理论模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对翻译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语篇为翻译单位,重视衔接、连贯、文化语境与语篇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努力使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的整体语义对等。汉语文言言简意赅,深奥难懂,词句的意义难以确定,如果英译时囿于词句的对等将会形成生涩的英语,语篇翻译的引入将大大有益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文拟从《孙子兵法》和《桃花源记》英译的一些实例,探讨语篇分析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以期对文言文英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并非从属于原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强调译者主体性。《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对《孔雀东南飞》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译文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展现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中国古代诗歌外译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刘鸽 《文教资料》2011,(23):8-10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表达各种态度的语言资源。诗歌《春夜喜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语类,同其他语篇一样,也是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的结合体。本文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对《春夜喜雨》及其英译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旨在论证该理论对诗歌语篇的解释力度,以及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转换原文中评价意义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叶玮玮  杨俊光 《海外英语》2014,(3):141-142,148
由于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翻译缺省现象尤为常见。但译者可以通过翻译补偿策略,有效减少翻译缺失。汪榕培教授的《邯郸记》译文文学性和创造性极其突出,翻译忠实生动,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通过研究汪榕培教授英译《邯郸记》中的补偿策略,并对原文部分难译点重新试译,求与汪老师探讨交流,希望对翻译补偿理论和典籍英译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