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众在博物馆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偶发性、主观性和差异性的特征,这对展览策划和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的开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大众,对博物馆的利用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参观,而是趋于深度学习、系统体验和个性定制。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博物馆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讲解辅导,如何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习不止于好奇,如何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是讲解辅导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单一的讲解辅导会受限于人力资源而无法持续为观众提供服务,博物馆可以对照科学课程的标准和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要求,构建起包括讲解辅导、学习单、课程、深度看展品、介入式辅导、教育手册、语音导览、APP等在内的展览教育体系以提供观众多元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现代博物馆教育已经不是以展品为主、让观众去观看的行为,而是引领和开发博物馆观众的认识过程,即从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层次,向更高层次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深化情感”转变的过程。地学类博物馆所要展示的是地质科学及相关边缘学科,其展示教育有学科历史性、抽象性、现象多样、对象复杂等难点。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解决这些难点带来了契机。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地学类博物馆现状,浅要叙述了信息技术在地学类博物馆展陈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信息技术应用有可能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文化经历了公共化、社会化过程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设施,但由于实物藏品解读的困难,普通公众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受到局限。面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博物馆必须致力于对展品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帮助公众理解历史与环境的大教室,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博物馆媒介化的概念。媒介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展品的阐释与叙述,将展品转化为学习的介质,其方法包括构建易于理解的观察平台、提供操作与体验的参与性机会,并辅以文字与言语为主的符号系统,使观众通过观察、操作、体验、阅读与听讲,实现对展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是博物馆的目标观众,博物馆如何开展对儿童、对青少年的教育,如何利用自身的特色和资源——藏品、展品以及作为教育方法的展览来吸引这些观众,成为时下必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欧美博物馆在开展未成年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当的经验,走在世界前列。在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我们有必要剖析"他山之石",以敦促我国博物馆更有效地利用其藏品和展品,使其真正走近目标观众,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讲解中的提问互动,在吸引观众注意力、激发观众兴趣、引起观众思考、加深观众对展览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课堂教学研究常用的提问框架分析了两位自然博物馆教育人员讲解过程中的提问类型、观众回答情况和教育人员的反馈方式。发现教育人员有比较强烈的提问互动意识,能够围绕展品和讲解主题提问,但还存在问题层次性不明显、对观众认知水平分析不够、各类问题比例不均衡、候答时间过短、提问反馈中有效追问和鼓励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设置核心问题、基于观众认知水平控制问题难度、增加问题多样性、适时调控候答时间、在提问反馈中追问并增加评价性语言等方法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科技博物馆的展览是否有结构上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本文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结构理论并结合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实践,对展览结构和教育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展览结构是关系到展览设计水平、质量和展示教育效果的重大问题,并影响到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因此,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是依据展览主题建立起来的,是设计展览的出发点,直接影响展览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科技博物馆的展览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构建展览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展览结构与展品、与基于展览的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共同创造的视角,对博物馆在观众参与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探究。在共同创造的视角下,打开观众参与谱系的后三个阶段和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三个层次之间的“黑箱”,从而探索利用共同创造实现博物馆展览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观众参与谱系与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的各阶段特点和各层次特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观众参与过程。这些分析细化后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路径有利于博物馆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中的观众参与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杭州刀剪剑博物馆群的固定陈列为例,论述了信息定位型展览的特点,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与缺点。信息定位型展览以信息为核心,器物融于信息之中。它颠覆了传统博物馆对文物的理解,瓦解了重点文物的概念,而以重点信息取而代之。信息定位型展览的优势在于,规避了博物馆建设热潮中文物资源不足与场馆众多的矛盾;打破了博物馆与展示馆的界限,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八博物馆展示中。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信息定位型展览不完全适合国内观众的欣赏习惯;而且,因为对信息系统的强调,所以限制了观众对展品的多种理解与想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并传播科学方法,但依然有许多不足亟待解决。本文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博物馆活动策划设计者没有搞清楚如下三个问题:“有没有”——展品中是否蕴藏着科学方法的内涵?“怎么找”——如何发现、发掘展品背后的科学方法信息?“怎么教”——如何利用展品有效开展科学方法教育?本文提出了几条提升博物馆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和建议,其核心在于: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信息,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这正是博物馆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和独特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1.
某些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教育活动存在说教灌输多、体验探究少和缺乏深层次科学内涵的普遍问题。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恰恰针对上述问题,而STEM教育则是承载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与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将其引入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并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的“铁路背后的科学”展教活动为例,研究STEM理念对于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展品表征既是博物馆赋予物品的新的意涵,又是博物馆空间秩序建构的前提条件。观众的参观行为受到博物馆空间秩序的影响,博物馆展览过程影响着对其身体控制的方式和途径,进而将观众作为一种表征呈现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身体控制作用下的展览影响了展品表征的真实性,这种影响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的权力场域相关,更与现代性社会进程中博物馆功能转变有关。观众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获得了多重身份与权力认同,博物馆也作为现代性社会的一种表征影响着观众的身体控制与博物馆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展览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展品资料来进行,其质量直接影响博物馆展览传播水平。展品资料通常包含文物和辅助展品。文中首先对国内两种儿童展览模式中普遍存有且对展览效益产生影响的展品资料问题进行提炼,然后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析,并结合现场观察与问卷调查所获的策展反馈讯息,提出改善之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博物馆社会功能和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展示的出现改变了博物馆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观众研究的结论增进了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认识;而体验经济的发展更是对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益文化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的体验式展览,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阐释和传播形式,扭转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而且使博物馆展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本文在提炼总结体验式展览定义,厘清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和实地调研信息,分别对历史、艺术、科学类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陈列式展览进行比较,归纳出其目的、意义及特点,最后提出体验式展览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5.
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指前来博物馆参观并接受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民。目标观众(target visitor)是指博物馆期望来馆参观的人,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研究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对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展示方式及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及访谈方法,得出自然博物馆的目标观众是学生及亲手家庭,潜在观众为教师。从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过程及参观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目标观众的取向提出自然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工作上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兴趣、期望。  相似文献   

16.
英国德比制造博物馆吸取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史学家E.P.汤普森“自下而上的历史”这一观念,通过展览的叙事转向构建普通人视角,革新地方博物馆叙事。反映了欧美地方博物馆将通过智识领域观看所在地社会的新角度,将观众作为普通人放置在展览叙事核心位置这一发展趋势。欧美地方博物馆在变革中的经验和做法,足以为中国地方博物馆叙事变革中所借鉴,并从以本地人为叙事主语,在活动中理解本地观众,鼓励从多元角度理解博物馆工作的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展品与博物馆教育的关系,提出展品是博物馆教育的基础、展品的教育功能需要通过教育活动加以体现、基于展品的教育是博物馆教育区别于学校等其它教育的最大特色之一等观点,并围绕以上观点结合英国、爱尔兰、台湾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实例进行论证,探讨了博物馆日常教育活动与展品相结合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特色产品,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常设展览的特点及其教育效果的现状,从教育项目规划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通过教育活动来提升常设展览教育效果的“展教合一”的建议对策,包括注重“分众化、衍生化、一体化、观众研究”的教育规划思路,根据“不同人群和活动形式”设计教育活动,以及“围绕核心概念、运用探究方法、选用本地化和内生性内容”的教学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收藏意识的成熟和对教育普及的重视,人们不仅收藏以记忆与知识为核心价值的物,而且超越物的束缚,将没有物质形体的纯现象也作为博物馆展览的对象和材料,由此诞生了科学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不再以特定的“物”,而是以某种“现象”作为展品主体。这些现象必须通过专门创意和设计的展品才能再现,从而使现象得以被观察、感知和理解。为阐释和传播而制作展品对策展和设计的理念和技术提出挑战:它必须要解决现象的可视化,现象过程的动态表达,以及现象中呈现的因果关系。这些并不局限于科学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当代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都力图将物的内部意义及外部环境以可视化的方式揭示,这就迫使它们将展厅由物的世界转化为物与现象共舞的舞台,上述的问题同样适用于它们。  相似文献   

20.
自然博物馆承担着通过植物展览向大众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角色。随着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传统的展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创新性地做好自然博物馆的植物展览与科学教育是植物科普工作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自然博物馆植物展览与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大连自然博物馆植物展览和科学教育实例,分析了举办高质量展览及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并结合经验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