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查德·梅耶的"认知·情境"教学理论核心是意义学习理论,而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双重编码理论、工作记忆模型、生成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以议题情境创设为例,尝试运用"认知·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创设系列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两难情境、复杂情境,通过优化情境设计,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以学生的"在场因素"作为教学出发点,全员参与,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引领学生在开放、自主的情境中体验和认知,将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结合起来,让教学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确德育观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弱,极易因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误入歧途或道德品行恶劣,这就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真体验的教学理念被逐步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发了道法教师与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一理念主要借助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道德素养的真实存在感,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敢讲真话、敢说真理,促进真道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设计“和润课堂”的问题情境,主要策略有三。一是聚焦问题源头,分析教材的可能问题,预设真实问题。二是形成问题“链条”,即“深度”把握过往,引导儿童“悟”;“高度”反思当下,解决儿童“惑”;“宽度”引领未来,助力儿童“长”。三是升华问题意境,立足“立志”和“内省”两个学习阶段。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需要在真情境、真问题、真情感上下功夫。真情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场域,真问题是情境教学的导向,真情感是情境教学的命脉,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认知·情境"教学是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优化情境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基于"认知·情境"的活动型教学,可从内容整合、素材适合、学生组合、形式契合、点拨切合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教材解读到位、合作探究正位、素养培养上位、独立思考就位、教师指导补位的"五位"一体,实现教学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序列化。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活动是低年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设计更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时执教者要跳出自己预设的"舒适圈",让学生的即时性生成点亮课堂,少一点设计"圈套",多一点精彩生成;让学生在真实的观察和调查活动中获得真切的道德体验与认知,少一点表面形式,多一点过程指导;让辨析讨论活动有深度、有质量,不断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生长,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道德思辨。  相似文献   

8.
自《品德与生活》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以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成了教学研讨的热点。法治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应创设常态化生活情境,如此方能培养既有道德情操又有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9.
10.
建构"真实情境",通过具身模拟来把握现实起点,邀约现场来激活实践智慧,实践生成来提升主体自觉,实现学生道德素养与道德行为的提升,彰显情境教学的魅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11.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素材。将"四史"通过各种方式呈现为教学小情境,让学生体验,实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厚重与灵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薛芳 《学周刊C版》2020,(17):107-108
基于我国教改事业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如何提升初中道法课堂效率俨然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要想真正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学生内心,需要重视对"走心"情境的设计,将教学内容转变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将书本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转变,进而强化学生对道法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质。文章对提高初中道法课堂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情境主义)。本文拟简要梳理三大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探讨如何辩证看待三大学习理论,进而分析三大学习理论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具身认知角度理解道德与法治“和润课堂”,挖掘“和润”的德育意蕴,即教学过程要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和润课堂”的实施路径:创设具身场域,美化课堂生态;浸入身体体验,活化学习情态;拓展认知境脉,优化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5.
道德思辨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儿童自身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须源自"真实",基于学生的实际道德困惑和成长需求,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情境,为其思维发展搭建台阶,引发学生真思考;营建轻松而宽容的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呈现生活的复杂性,引领学生展开真探究,才能以"真体验"引领其道德真生长。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通过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验、勤于思考的学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整体认识自然界,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库伯体验学习圈理论运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一种以真情境、真实验为载体的沉浸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并以“牛顿第三定律”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创设情境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巧设教学情境,构建精彩的课堂。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形象、富于情感、蕴含问题,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8.
议题式教学是实现“三维一体”教学目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一以贯之、层层递进的议题设置是保障课堂连贯性、逻辑性的关键所在。而基于问题情境导向的教学手段是实现活化课堂、知行一致的有效途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问题情境导向开展议题式教学是实现逻辑课堂、趣味课堂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9.
情境设计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须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提升其生活为目标,找准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激活教材情境,促成现场体验的生成,创设多元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辨,从而培育学生的道德反思意识,提高其主体思维深度,促进其批判反思等高阶思维的发展,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20.
在八年级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以下简称《读本》)教学,使《读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教师在把握《读本》逻辑基础上整合文本内容,做到眼中有书;在了解学生认知前提下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学方法的不同选用中锤炼学生思维能力,做到手中有法;在引领学生实践体验中落实铸魂育人,做到脚下有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