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科技馆展览设计中,主题展开式、学科分类式仍然是目前比较主流和常见的设计方法。要想突破原有这些平面的设计方法,展览设计立体化是一种思路,而借助“二元叙事结构”的手法,就是实现这种立体化的一种利器。本文以合肥市科技馆“WE展区”为例,与大家分享二元叙事结构在科技馆展览设计中的做法,旨在抛砖引玉,为科技馆展览设计做一点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展品的时空统一体特性,决定了博物馆艺术史叙事中不仅需要对展品的空间特性进行再现,更需要从总体上对艺术史实进行时间性的复原。尽管博物馆空间具有着可视化艺术史书写的先天优势,但其时间性表征的不足却严重影响叙事。跨媒介叙事理论能够有效的引导博物馆展陈中其“框架结构”对文学时间性的模仿;推进博物馆“主体内容”展览中以“表征历史故事”“同类图文应用”“建构观赏秩序”来弥合其时间性叙述的局限,实现借由观者“出位之思”对艺术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维感知。  相似文献   

3.
讲故事是表达展览主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包括了“故事”和“讲”两个含义:“故事”是叙事内容;“讲”是叙事方法,是对故事再创造的过程。讲好故事除了选择一个好的内容外,还需要设计好故事的结构,选择好讲故事的载体。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围绕实际案例从博物馆、科技馆展览的叙事结构、叙事载体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展览的空间特性植入故事、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4.
英国德比制造博物馆吸取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史学家E.P.汤普森“自下而上的历史”这一观念,通过展览的叙事转向构建普通人视角,革新地方博物馆叙事。反映了欧美地方博物馆将通过智识领域观看所在地社会的新角度,将观众作为普通人放置在展览叙事核心位置这一发展趋势。欧美地方博物馆在变革中的经验和做法,足以为中国地方博物馆叙事变革中所借鉴,并从以本地人为叙事主语,在活动中理解本地观众,鼓励从多元角度理解博物馆工作的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5.
冯云 《中国博物馆》2015,(1):109-114
北京奥运博物馆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建立,是一座涵盖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博物馆,既展示北京奥运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也是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回顾与珍藏。北京奥运博物馆的数字展陈设计,借助非凡的建馆意义、独具匠心的创意、高度融合的艺术与技术,向观众呈现出一幅气象宏大的北京奥运画卷。同时应用先进科技,打造现代化展厅,带领游客回顾北京奥运精彩时刻,展现北京城市发展的巨大成果,弘扬体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猛,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不断拓展。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当今的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以社区为导向,其展陈理念和博物馆观众角色已然发生了巨变。本文以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策划的“Who Decides?”展览为例,分析了博物馆展陈理念的时代变化,以及在全新博物馆时代观众角色由陌生人—客人—主人的嬗变,为新时期博物馆策展模式提供了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中,双线索或多线索的展览并不少见。很多展览会选择一条线索作为主线,另一条线索作为副线,两线交织并行。本文以深圳博物馆“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主题展览为例,探讨了展览双线索叙事的另一种表达方法,即可以将不同的线索分开放置于不同的展场空间进行表达,两条线索既不重合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8.
艾晶 《中国博物馆》2014,(4):105-10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博物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成为我们博物馆工作所需面对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种种真实案列的梳理,探索一些博物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和方法,以助于提高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
当下国内的艺术创新,面临着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完成自身现代嬗变的问题。回应这一时代趋势和要求,作为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承载者的博物馆,需要适时调整改进展陈策略,以"叙事性"的展陈来构建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生活的关联和意义,引导人们重新"发现"传统,从而推动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博物馆展览中讲故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可以让科学入脑、更入心,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示效果。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怎样讲述故事、如何将故事与展览相结合,则成为重要的探讨话题。笔者在美国博物馆中看到了三个关于宇宙探索的不同展览,希望通过对展览内容和叙事结构的剖析,能够对国内科技馆展览策划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简称地方博物馆)的地方性,使其必然是地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和社会风情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地方特点的综合性展示空间。其中,对地方历史的展示是地方博物馆常设展览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组成。笔者认为,地方博物馆的常设展览要向观众讲述的是独具地方特点、个性鲜明的地方历史。本文择取了四个成功案例,针对这些案例中关于地方历史展示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讨论,并力求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供实践的思路,以供地方博物馆相关研究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王喆  蔡馥 《中国博物馆》2023,(3):111-118
叙事学自20世纪发轫后在西方博物馆领域受到关注,至今展览叙事已成为中西方博物馆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纵观国际学界展览叙事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发现近十年研究以后现代视阈下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开放叙事的重构为方法论取向,强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历史活动考察,并在技术路径的探索上积极开拓交叉学科的研究视野,助力多媒介叙事的集成和协同创新发展。整体而言,研究内容呈现物质、人文和技术多轨并进的研究转向并注重对叙事设计的实证考量,助力现实层面形成更加务实的理论指导。通过回顾国际学界展览叙事研究,期望为国内博物馆讲好故事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是以文物为载体的文化场所。对文物有效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博物馆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科学的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保护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  相似文献   

15.
西方科技博物馆在两次变革中调整了科技与时间的关系,科技的历时性在科学中心的呈现中普遍缺失。科技与时间的脱钩是欧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因为科技本身所具有的恒定性。我国科技博物馆的使命应当立足于本土条件与现实需要,在吸收科学中心优势的同时,着力将科技与时间统一起来,采用叙事式科技观,展示科技的历时性变化及其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主题出版工作的深入开展,主题出版的内涵与外延有所拓展,不同类型出版机构开展主题出版工作的路径也趋于多元。对于地方出版机构而言,策划和组织实施地方叙事,成为行之有效的主题出版策略。主题出版的地方叙事成为趋向,有两大深层动因:一是社会主义出版制度安排,二是出版及信息传播技术革新。主题出版的地方叙事有利于丰富内容题材、拓宽形式体裁、增强传播效果,但高质量的主题出版叙事,还需要地方出版社注意避免市场竞争中主体性的弱化、出版内容的板结化和出版视野的封闭化。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4):40-46
本文以央视直播糯康等人临刑为例,试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探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电视媒体对于具有强化身份认同的直播方式的日益惯常化运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特别检视电视新闻直播中过度充斥极易激发族群纷争的二元对立叙事话语所潜藏的身份政治陷阱以及导致的传播困境。本文认为,中国电视媒体若要建构全球性的传播对话继而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输出,则须打破陈旧的二元对立性身份叙事框架。也唯有如此,中国电视媒体才能最终实现维护本民族身份认同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礼乐器,是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广西作为铜鼓藏量丰富的省区,一直以来都将铜鼓专题陈列作为重要展览。广西区内关于铜鼓专题文化的基本陈列自20世纪60年代始历经三次改造提升,展示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提升发展。广西民族博物馆“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陈列”陈列对单一类型文物展陈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思考,提供一系列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伴随现代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增多,服务功能的增强,出现藏品先行博物馆和理念先行博物馆的类型分野。前者沿袭传统,后者新生萌发,蔚然成势。本文立足这一现象,结合我国实际,分析类型分野产生背景、原因,揭示二者“旧中有新”和“由新转旧”的内在联系,阐明两种类型博物馆均以“物的思想”为导向的本质,进而回答了学界对此现象诸多纷争,并提出二者必将新旧合冶,殊途同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刘昕 《新闻采编》2012,(5):37-38
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叙事语态叙事学关于语态方式的界定包括:(1)异叙式,即叙述人位于事件和受众之外,是纯粹的第三者,是全知全能的。(2)同叙式,即叙述人参与事件,但并非主要角色,处在事件发展的动态之中向受众叙述事件。(3)自叙式,叙述人就是事件的主要角色。从叙事视角、叙事语态来看,口述历史类纪录片应该兼有同叙类和自叙类的特点,即叙述人参与事件,可能是事件的主要角色或次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