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面调查了莫高窟壁画中的忍冬纹分布情况,通过对不同组合、构成方式的忍冬纹样等进行归纳分类,阐述壁画中忍冬纹的不同类型及特点.在实地考察统计的基础上列出莫高窟北朝洞窟各类纹样的量化比例以及分布状况,详细阐述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四个时期中不同纹样的覆盖、分布洞窟以及发展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以公元1-4世纪的犍陀罗雕刻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图文互证,剖析这个时期犍陀罗民间文学的构成要素。认为犍陀罗民间文学的核心是印度民间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杂糅了波斯民间文学、希腊罗马民间文学等外来民间文学要素。犍陀罗民间文学的多样性源于犍陀罗地区的多元文化语境。犍陀罗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历史上东西各种文明形态交替频仍,宗教信仰驳杂,各种宗教都利用自己的或他人的民间文学进行传教,于是造成犍陀罗民间文学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植物花纹装饰是通过佛教艺术东传而来.云冈石窟的忍冬纹装饰有多种形式,最初便以一种较成熟的形式出现,之后历经繁简并加以变化成为多种形式,领导着一个时代的美术主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的植物云气纹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云气纹是中国 5世纪末至 6世纪中叶流行的主题纹样。过去 ,学界将这种纹样视为天人或灵兽诞生的过程 ,即所谓“变化生”。作者在对植物云气纹样进行系统分类 ,并对各类型的产生、发展和混合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考察 ,据此认为 ,从西方传来的忍冬、莲花等纹样在嬗变成富于流动感的纹样过程中 ,中国传统的云气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植物云气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化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石窟、寺院里金刚力士形象的来历,探讨健美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古代的健美运动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军事体育。中国自古亦有健美运动的锻炼方法和理论,由于受中国封建礼仪道德、人体审美观念的限制,没有发展起来。现代西欧的健美运动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中国的现代健美运动是从欧美传入的。  相似文献   

6.
犍陀罗地区作为古印度的西北边界,处在一个结构性枢纽位置,是外来文化“侵入”古印度的前沿阵地。通过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源于古希腊的狄奥尼索斯崇拜得以渗入西北印度,并融入了当地的佛教文化,丰富了犍陀罗艺术的创作题材,影响了犍陀罗艺术品的具体表现。源于古希腊的戏剧和剧院也因酒神崇拜而得以传入犍陀罗,一方面送来了现实主义精神及“神人同形”造像学理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模仿对象,直接促进了犍陀罗佛像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团花纹样是莫高窟唐代的代表性纹样,相比于其他类别纹样,团花纹样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本文通过对收集的近一千个团花案例进行不同角度的比对,分析几类团花纹样的结构特征和跨越唐代四个时期的演变路线,并以此探讨团花纹样在唐代内部由于细节演变而展示出来的整体装饰风貌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犍陀罗艺术中的鹿头梵志基本位于佛陀右侧,与之相对分布的多是一位手拿骷髅头的沙门,雕刻沙门可能是为了平衡画面。鹿头梵志的头顶有一缕头发,这与涅槃图中的须跋陀罗类似。库木吐拉石窟中的鹿头梵志是沙门形象,画面中未出现执雀尼乾子。北朝流行鹿头梵志可能与当时佛教宣传五戒十善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9.
流传至今的佛经故事,数量众多,但并非大多数的佛经故事都还留存与之相关的多种语文佛经文本和艺术遗存,月光王本生是少数中的一例。对流传至今与月光王本生相关的佛经文本与艺术遗存的研究表明:1.月光王本生文本应出现于贵霜王朝时期,而最早的月光王本生内容,很可能出现在由根本说一切有部约在公元200—350年间所完成的《天譬喻》中;2.虽然大约完成于公元200—350年间的《天譬喻》文本已不存,但其内容应可从目前所存2—3世纪的犍陀罗浮雕以及现存月光王本生中年代最早(公元251年)的《六度集经》卷1的内容得其梗概;3.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月光王一切施的思想、犍陀罗地区所创造出来的图像造型(挥刀欲砍的婆罗门、屈身甘心舍头的月光王)以及克孜尔壁画中跪捧七宝头的大月大臣,都见于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月光王本生壁画,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佛教世界中的东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佛传故事在印度的起源与发展,以 及这一题材由犍陀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过程。佛传艺术造像也随之东传,并逐步被当 地发展演变,尤其在中国,更是进一步得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义理、教派传承,乃至于艺术风格和创作年代的判定。作者根据谢稚柳先生《敦 煌艺术叙录》的藏文记音和藏传佛教造像学描述,对壁画中的双身图像进行了初步的辨识。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早期三窟属于敦煌石窟保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最早期洞窟,包括第275、272和268等窟。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无损多光谱分析技术和介入性的剖面分析与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这些洞窟的壁画和彩塑制作材料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现在通行使用的敦煌研究院莫高窟编号中几处错、漏进行补充说明和订正,避免学术界继续误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得眼林"壁画时代、内容及西魏、北周壁画风格的简析,从两晋南北朝的绘画美学思想入手,对"得眼林"壁画的置阵布势、形神刻画及艺术风格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张金泉 《家教指南》2001,(1):151-160
1989年敦煌莫高窟B59窟发现了古韵书《排字韵》二叶。此韵书不见载,与《广韵》等比勘,当为唐五代以后的韵书。《排字韵》残存二叶52行,分韵依稀106部,是《广韵》略本之一种,并以《广韵》作了校补。  相似文献   

16.
1914年奥登堡率俄国第二次西域考察队,专程考察敦煌莫高窟,摄影了大量的洞窟内外的照片.由于种种原因,今天莫高窟的外貌以及窟内壁画、彩塑已有较大的变化,或不存或毁坏.对此,奥登堡当年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自贞观十六年(642)题记的第220窟开始,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西方净土表现一改此前的画面中央绘树下说法图并在四周环绕千佛的形式,而利用大画面(整幅壁面)来表现西方净土景象的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唐前期第三期时,西方净土变的外围还增加了十六观和未生怨,来对《观无量寿经》进行详尽说明。其他变相图中也能看到这种对经典进行说明性表现的倾向,因此,可以说从唐前期第三期开始,变相图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本文旨在探明自唐前期第二期出现的大画面西方净土变,其构图在第三、四期时分别发生了何种变化,并考察成因,以此深化对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诸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赵蓉 《家教指南》2022,(2):67-80
北凉三窟特指莫高窟第268、272、275窟,三个石窟毗邻相依,被学界普遍认为开凿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北凉三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统一规划还是渐次开凿,一直未有相关的具体研究。本文尝试利用石窟考古报告数据,分析北凉三窟的空间占位和空间改造现象。同时,将三个石窟中存在的重修重绘纳入考古层位学研究视野,动态把握由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石窟本体受到干预的时间递进关系,进而对北凉三窟的开凿次第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北凉三窟目前的面貌是渐次开凿的结果,第268窟前半部最先开凿,其次开凿第275窟及第268窟后半部,再次是第272窟,最后对第268窟进行了扩建,三个窟相继进行开凿、扩建,并很有可能于西凉至北凉统治敦煌时期渐次完成。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化现图》的底本来自中原。本文从莫高窟中唐时期的五台山化现屏风日内容比较、图像的来源、中原早期底本的文殊骑狮图像及其来源传说等,对该图早期底本形式、特别是其图像的来源受粟特艺术的影响这一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