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个世纪以来,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毒瘤,黑人被排斥在美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长期受到白人的轻视、谩骂、殴打,甚至是人格的侮辱.二战期间崛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使新一代黑人正式登上美国文坛.在这些"黑人"作家中,克劳德·麦凯以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具有战斗力的诗篇,唤起了黑人的种族自豪感,使这些黑人有了心灵的依托与归宿.<哈莱姆的舞女>即是麦凯早期诗歌创作中一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整体的思想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引起了“新黑人”思潮的发端.以哈莱姆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黑人文艺运动,常常被称作“哈莱姆文艺复兴”或“新黑人运动”.新黑人们拥有鲜明的种族意识,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自豪.左拉·尼尔·赫斯顿就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赫斯顿在创作中突破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障碍,塑造了积极的黑人女性新形象,开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先河.一些后起的黑人女性作家,如爱丽斯·沃克就把赫斯顿视为自己的“女性祖先”.赫斯顿对黑人作家创作立场的认识,对黑人女性自我的积极肯定,对南方文化艺术特征的真正传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合作与文化交流。城市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不仅是小说事件发生的场所,也是读者在阅读故事时感知和体验文化的重要审美对象。本文结合人类学及叙事学理论,从城市书写的视角分析了赛珍珠作品《分家》中上海与纽约两个主要城市的书写方式与意象呈现。上海与纽约分别是中国与美国的港口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往来与交流。赛珍珠从主人公王源的视角客观呈现出当时上海与纽约的发展状况,她对这两座城市的描述各有侧重,突出了她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对于死亡的书写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理查德死亡的细腻描写和对深水长眠、孤寂凄凉死亡意境的呈现。而作者之所以进行死亡书写主要有两方面的动因,即阐释死亡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在死亡书写中,寄予着作者对女性精神困境的关注以及战胜苦难、超越生死的积极意义,在这一层面上《时时刻刻》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5.
徐枕亚在《玉梨魂》中塑造了一位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何梦霞,他虽是男儿身,小说却拥有女儿影,"双性"的身份在他身上交融。这种角色设置虽沿袭了明清通俗小说中男性"女性化"的书写潮流,但却暗藏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小说借用男性角色"女性化"的书写方式,展现出自我反边缘化身份时的焦虑,这种焦虑也成为映照民国初年现代性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6.
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它很有趣,其中很多语言好像都说出了我们这些学习压力很大的学生的心声.我就非常希望生活中出现一个像鬼冢这样的老师,既可爱又幽默,搞笑死了,估计生活会比较有趣.我前后大概总共买了不下十本.但是慢慢地,我觉得这套漫画也只是一般般.原地踏步的鬼冢老师让我感觉到了重复.  相似文献   

7.
《路》中的垃圾意象是一种废弃文化的聚合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其二,暴露了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诘问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破除了技术崇拜的神话;其三,隐含着救赎品质,凝结着对抗异化消费、缓解生态环境负荷和救赎主体的力量。《路》中的垃圾书写回探了消费社会的秘史,也叩问了启蒙运动以来技术理性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历史,更彰显出文学作品具有的世俗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9):66-70
《繁花》借以吴侬软语的韧性与情致,遵循再现世俗生活的内在逻辑,进而展现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中,"不响"与"饭局"为文本提供了饶有形式的留白空间和象征化空间,从中隐喻人们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的焦虑意识。在此,以精神分析学中的"焦虑"及"焦虑的防御机制"等内容为基础,分析小说中人物焦虑的原因及表现,以此来探讨作者试图建构个人话语以抵消焦虑意识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香水》是德国后现代小说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借鉴了德国传统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的叙事框架,但其“成长”元素又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成长”,可谓是成长外衣下的反成长。从成长小说视角出发,通过对比辨析《香水》与传统成长小说在结构和要素上的异同,从叙事结构、人物构成、时空要素和结局四个方面解读《香水》中的反成长书写。  相似文献   

10.
王妮 《海外英语》2016,(4):148-150
《黄色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权运动领袖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杰出代表作,代表着早期美国女性作家为冲破男性作家为主导的文学写作而做出的勇敢尝试。该文从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我"的写作以及吉尔曼本人对《黄色墙纸》的写作创作的探讨,分析女性作家在争取女性写作和自身自由方面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11.
幸福沈娟蕾在这个清晨我感到幸福。没有什么阻止我醒来。阻止阳光来到我床边。我可以喜欢这件细格子衬衫,喜欢它宽厚的男式,并穿上它到田野去。我看见一只蜻蜓,感到我就是它,就是擦过薄翼的那阵气流。我想起不曾读过的一册诗集,  相似文献   

12.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以诱惑为题的恢宏史诗。诗人通过一系列前诱惑的共同作用,独具匠心地揭示了夏娃的心理变化,批评了她的虚荣和幼稚,揭示了自律与被诱之间的因果关系。与此同时,诗人把亚当的坠落归咎于他律理性的丧失,塑造了一个独享神恩却自绝于神的艺术形象。通过重新书写诱惑与坠落这一家喻户晓的圣经故事,弥尔顿成功实现了替天行道的创作宗旨,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诱惑书写的伟大诗篇。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有着丰富意蕴的文本,《生死场》存在有多重阐释角度,它具有反复言说的价值。在此笔者将从女性视域的角度,对萧红笔下的处于偏远乡村的悲苦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乡村女性形象,有以月英为代表的疾病缠身,悲惨死去的女性;有以王婆为代表的对现实不满,提倡积极反抗的女性;也有以金枝为代表的被生活所压迫,逐步成长的女性,但这些女性都具有生活在乡村的低层受到父权制压迫这样的共性。本文将以作者萧红的成长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为开端,分析《生死场》中的乡村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14.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于2014年所创作的《儿童法案》一书因其题材选择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包裹在法律与宗教外衣下该作品的内核却另有所指。麦克尤恩通过对身体的书写来向读者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欲望,揭示身体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人物的身体言行展现英国当代社会中面临婚姻、家庭、工作三重压力下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不谙世事的孩童如何在死亡威胁、宗教信仰、个人意志间进行抉择的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5.
《风萧萧》通过借鉴色彩学和绘画艺术的原理,将人物抹上不同的色彩,分别用银、红、白、黄四种颜色来象征四位女性,使人物形象更具生命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荆棘之城》是英国当代女作家萨拉·沃特斯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第三部作品,备受读者与英国重要文学奖项注目。这部作品题目已透露了城市空间在这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蕴含着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独特风情,带有哥特色彩,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城市特有的空间,带我们进入了维多利亚旧时代的伦敦城。文章以《荆棘之城》中的城市书写为切入点,来探讨萨拉眼中的另类维多利亚时代。  相似文献   

17.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于2014年所创作的《儿童法案》一书因其题材选择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包裹在法律与宗教外衣下该作品的内核却另有所指。麦克尤恩通过对"身体"的书写来向读者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欲望,揭示"身体"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人物的身体言行展现英国当代社会中面临婚姻、家庭、工作三重压力下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不谙世事的孩童如何在死亡威胁、宗教信仰、个人意志间进行抉择的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8.
在《钟形罩》里,西尔维娅·普拉斯背离了对女性身体的传统书写,她把身体从传统文化的神话q-剥离出来,探讨了身体书写所揭示的女性内在心理意识和颠覆传统身体书写的美学意义,从而从身体层面解构压制女性的男权话语。  相似文献   

19.
《风萧萧》通过借鉴色彩学和绘画艺术的原理,将人物抹上不同的色彩,分别用银、红、白、黄四种颜色来象征四位女性,使人物形象更具生命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西苏等女性主义者身体写作的观点,在萧红女性写作中,特别是小说《生死场》中得到典型的体现。文章将从女性与生育、女性与死亡两个方面,昭示萧红对女性真实生命本原的关注与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